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政策是受众多、范围广的创新政策,该文通过对国家和地方"双创"科技政策的收集与挖掘,从政策的发布机构、标题和内容进行主体合作分析、主题共现分析和演化分析,最后,对比分析出国家和地方"双创"政策的关注点和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其在崇祯十三年以后推行的减轻赋役负担、赈济贫穷、严明军纪和平买平卖四项政策,而非土地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而根据明清时期"均田"的含义、李自成的思想体系以及起义军推行的土地政策来看,此处"均田"不是指平分土地.明官府也曾注意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实行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相类似的政策以自救,但终因阶级利益所碍未能彻底推行,从而走向败亡.研究李白成起义军的上述政策.对重新客观审视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明末农民起义所达到的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熊琦 《创新》2017,11(5)
目前大多文献从两岸关系的角度和偏政治化的方法分析"新南向政策",区别于此,文章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依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新南向政策"具备实施的利好基础,但却并不可行.蔡英文企图通过"新南向政策"摆脱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注定行不通.  相似文献   

4.
张士尊 《学术交流》2007,(10):174-177
从顺治初年到同治初年的200多年里,清朝对中朝边境地区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造成这一带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从而导致"韩民越垦"发生。在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韩民越垦"成了日本蚕食中国领土的借口。作为对策,清朝政府只好放弃长期奉行的封禁政策,实施"移民实边"。  相似文献   

5.
"慎刑"是中国传统法具有和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稳定的作用。"宽严相济"是当前我国具有社会主义法制特色的刑事政策,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宽严相济"与"慎刑"存在历史的相通性,宽严相济的传统文化基础是"以人为本"和"德法兼济",而传统社会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法律手段即是"慎刑"。"慎刑"在立法层面上体现为"刑罚世轻世重",在司法层面上体现为程序上的严谨及人伦观照。"慎刑"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及政权的长治久安,对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万钟 《社科纵横》2008,23(8):47-49
拉美收入分配公平失衡的主要特点是: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偏低、就业容量狭小及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和手段的低效率.而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公平状况既有"拉美特色"又具自身特点.因此中国必须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汲取经验及从"拉美失衡"中吸取教训,制定并实施符合中国现阶段特点的收入分配公平制度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揭示"华盛顿共识"经济理论基础的三个悖论、政策原则的三大矛盾及其理论假设与拉美国家现实条件的三项冲突."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失败的原因首先要归咎于其政策原则所隐含的内在矛盾;理论假设与拉美国家现实条件的冲突再一次暴露其失败的必然命运;理论基础的悖论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上述矛盾与冲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敏杰 《浙江学刊》2007,3(5):190-195
"肯定性行动"是美国政府在就业、教育等若干社会生活领域中制定的以反歧视为目标的向部分弱势群体作适度倾斜的社会政策。本文通过回顾该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其对一部分弱势群体处境改善所起的作用,思考了中国的社会政策在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可以得到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谭劲松 《浙江学刊》2001,(6):179-181
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双思"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深化"双思"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同宣传贯彻"十五"计划结合起来,同实施中央"两个大局"战略与西部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同坚持和完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结合起来,同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程爱军 《社科纵横》2008,23(5):48-50
本文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原理,从分析城市公共交通所具有的特质和城市公共交通目前面临的问题人手,通过比较和借鉴英国、法国和德国"公交优先"政策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中国发展"公交优先"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政策试点是中国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机制。政策试点结果存在差异。对30个政策试点案例进行多值定性比较分析,探索中央政府、试点地区、非试点地区和政策试点方案四大类因素对政策试点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缺乏中央政府经费支持、政策试点效果差、地方政府行政压力小和学习动力弱是政策试点夭折产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生的典型路径有中央动力缺乏型、地方动力缺乏型和试点效果不佳型三种;发布政策试点的机构数量少即中央机构职责清晰、利益协商一致是政策试点局部推广的必要条件,其产生路径有八种;中央推动力强、政策试点效果好、地方政府行政压力大和政策目标单一是政策试点推广至全国的必要条件,其产生的典型路径有"两地一府一案"型和中央强力推动型两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飞跃,就要聚合磅礴的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善于"聚"合"的政党.中华民族要持续伟大飞跃,就要增添特殊的"核动力".这种能够持续发展、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核动力",来自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商、 共建、 共享,遵循平等、 追求互利的新路——"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3.
住房问题是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住房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将住房保障事业看作是由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公共事业",其提供的产品是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以及住房保障政策,借用"PES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影响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政治因素(P)、经济因素(E)、社会因素(S)和政策有效性因素(T).从政治因素来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管理不足与法律约束力差的问题.房价收入比、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两个经济因素,反映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不足,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严重的问题.人口结构、城市化、传统习俗三个具体的社会因素再次印证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力度小,供给不足的缺陷.政策有效性因素,反映出住房保障制度本身制度的有效性差,而这一制度缺陷致使道德风险问题频发,带来负外部效应.基于此,完善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应采取的对策为: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倡导新型住房供给与消费模式、增强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冯玮 《日本学刊》2002,13(2):129-141
日本的尊王意识起源于神祗信仰,在日本各个社会转型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内忧外患、社会激荡的江户时代晚期,"尊王"与"攘夷"相结合,成为民族自卫的旗帜和早期民族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在明治时代围绕如何构建近代政治体制的争论中,虽然力主仿效英、法、德政体的代表人物主张各异,但"尊王"仍是他们的共通之处;在日本形成"一君万民"的明治政治体制并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时期,"尊王"是日本在台湾、朝鲜和"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政策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5.
鲁岩  杨军 《学术交流》2001,1(6):16-19
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我们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前进道路和基本政策,反映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17.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深化,引领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实践服务,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基于"三全育人"、乡村振兴战略等理论基础,从政府政策、大学生实践的角度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即高校、MCN机构共同培育大学生,让大学生形成"三农"IP矩阵,以新媒体等形式帮助乡村优质资源实现商业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进步、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伴生着诸多不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人类的自利心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所导致的。这种冲突就是人们所说的"斯密问题"。"斯密问题"是德国历史学派对斯密的理论体系的质疑,百余年来人们一直为"斯密问题"的存在与否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它并非是斯密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而是演化为市场经济中个人的自利心理的膨胀与社会道德规范冲突的一个代名词。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都是统一的,因此所谓的"斯密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0.
1997年5月,以自民党"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为主的日本政界亲台势力重新组合,组成了日本国会最大的跨党派亲台议员组织"日华议员恳谈会"."日华议员恳谈会"在继承了其前身"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密室政治"、"亲台宗旨"、"日台沟通中介"等既有特点的同时,也有"跨党派全方位化"、"组织成员新生代化"、"日台政治沟通多元化"等新特点.作为日本政界亲台势力的"代言人",虽然"日华恳"并不反对中日两国既有外交关系框架,但其"亲台制华"政策对中日关系、中国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