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中国NEET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的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状况,认为中国NEET族人数众多,并从其产生原因着手,认为中国NEET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之后,对解决办法提出简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和主体,辅以集体供养、群众互济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集体经济提供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瓦解,新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远没有形成,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和资源正在不断减弱和减少,农村养老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韩国养老保障体系经历多次调整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权责清晰的多支柱框架体系。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韩国一方面采取延迟退休等措施,启动公务员年金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夯实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当前,中、韩面对相似的养老难题,韩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养老金统筹,发展企业补充养老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媛 《人口与经济》2022,(1):157-158
<正>"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理念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与其相关联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合理借鉴与继承。为何坚持以"家"为基础,巩固"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把这个"中国特色"的故事讲好,就不能仅停留在对于家庭及其养老功能的应用性研究层面,而需要一部兼具理论深度的著作。姚远教授的《中国家庭养老研究》从家庭养老概念的界定与理论阐释、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5.
张丹  张园 《西北人口》2012,33(4):78-84
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发展,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为目标,首先总结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现状,其次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现状,最后从尽快制定与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建立"全覆盖、多支柱、可持续"普惠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供给水平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老年人口健康视角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入手,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农村养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养老是中国21世纪战略难题。中国人口80%以上在农村,农村60岁以上人口已超1亿,人口老龄化来势迅速,在农村两代人分居现象严重,农民对人口老龄化认识和准备不足。所以,必须大力开展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际上掀起了养老保障改革的热潮,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国家调整对公共养老体系的投入,由单一养老保障制度向结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各国养老保障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一是使国家养老金制度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二是使得对公众养老金的支付更加公平、公正和有效率;三是多渠道确保退休后收入,减少职工对政府支付养老金的依赖。借鉴国际养老保障的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尝试 ,浦东新区城乡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符合其实际 ,具有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随着新区的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推进 ,如何尽快地并轨城市养老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障 ,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是浦东新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行养老保障模式无法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由农村养老保障向城市养老保障过渡的并具有可操作的平台 ,形成城乡阶梯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回答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对个人养老存在挤入还是替代效应是建立和完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文章基于新三支柱橄榄型可持续发展养老制度调查数据,运用Logit和Probit模型分析家庭结构、养老保险参与对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影响以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一个子女和需要赡养老人数量较多的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更强;(2)希望提高养老保险缴费个人比例并不能显著提高个人养老储蓄意愿,但父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能显著提高个人养老储蓄意愿;(3)家庭结构、养老保险参与对个人养老储蓄意愿影响存在性别、年龄、收入、户口等异质性。整体来说,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会激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而社会养老由于替代了家庭养老部分功能同样对个人养老存在挤入效应。因此应在提高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推动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同时,注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个人养老等养老模式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年数据,实证分析子女"啃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考虑了数据聚类特征的情况下,发现老年人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而照看孙子女则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且,上述影响在不同老年人群体间缺乏一致性,也就是存在性别、城乡、年龄、不同经济状况间的差异。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及所在社区情况都会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安全阀机制与贫富差距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是一客观不争的社会事实。社会安全阀机制则起着调适贫富差距的作用,从而缓解了贫富差距所可能导致的利益和社会冲突,维持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研究立足于贫富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着重对现有社会安全阀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健全和完善相应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基础上消除较大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民工荒”与农民工福利待遇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张学英 《南方人口》2005,20(2):47-52
2004年前后在我国珠三角等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已经接近尾声,从而农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根据托达罗模型,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这是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差距缩小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做出的非迁移决策.并探讨了设置农民工福利项目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雇佣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开发,经过七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返贫现象却十分严重。陕西省的返贫人口大致有五类,返贫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导致生态失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素质偏低、人口产业结构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人迁移中亚经过了较长的过程,苏联时期俄罗斯人迁移中亚的因素有四1.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供应问题、对中亚的投资,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等经济活动.2.社会因素,社会的直接号召和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气氛,以及俄罗斯化政策、卫国战争、大垦荒运动等使俄罗斯人迁往中亚.3.民族因素,俄罗斯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民族,而当地居民却不愿或不能迁居到城镇去.4.无语言障碍是俄罗斯人迁移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后,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Chow检验对1978~2005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度与经济总量水平、技术进步程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贸易结构和利用外资情况等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经济总量、技术进步和投资需求在短期内的影响更为明显,说明致力于这些因素的提高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度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以1992年为转折点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说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沈苏燕  李放 《南方人口》2010,25(1):30-38
本文以国家官方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样本,以政策支持农民养老为理念,以系统协调性为框架,实证分析了农民养老政策系统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农民养老政策系统不协调表现在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客体子系统之间、本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本政策系统与环境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3岁以下随迁子女照料分为家庭照料和社会化托育服务,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以及交互效应检验,考察3岁以下随迁子女照料对流动女性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纠正内生性偏误后,与母亲作为主要照料人相比,其他家庭照料主体参与照料对流动女性就业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父亲参与的照料能够使流动女性的就业概率提升约30%,而祖辈照料则使流动女性就业概率提升约58%。另外,选择社会化托育服务对流动女性就业参与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的交互检验表明,母亲照料1-2岁和2-3岁随迁子女会使得其就业概率更低,分别是照料0-1岁随迁子女的9.4%和7.7%。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依据,分析了上海市学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及原因。结果显示:上海市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最为严重,小学缺口业已凸显;市区教育资源投入要好于郊区,而学龄人口有向郊区变动的态势,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的短缺较为严重;市区优质资源远多于郊区,与学龄人口的分布严重不符。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出生人数持续处于高位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缺口较大;常住人口向郊区变动致使郊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由客观、主观等原因造成的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跨区域择校问题依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再生产等方面,通过构建人口发展方程,分析了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之间从长期看具有稳定的互动关系,短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等要求下,当前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