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当代随笔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及其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其中以“随笔”最为突出,这不可能不影响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创作及其研究。本文对“随笔”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它与“小品文”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璐璐 《兰州学刊》2007,(3):127-128,64
汉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该文主要根据他们的散文创作来具体分析这种现象,并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剑 《文史哲》2005,(5):111-117
晁补之散文在议论文、记述文和人物传记上都有独到之处,其总的特征表现为“旁征博引,理胜于文”、“大量穿插人物言论或对话”、“萦纡曲折的结构”三个方面。在苏门文人中,晁补之的散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刘同般 《兰州学刊》2012,(8):112-115
文章侧重郭沫若文艺评论散文中对鲁迅、郁达夫、闻一多、陶行知、周作人等诸人的评价文章,既有对友人成就的高度评价,又有洋溢着热情背后的偏颇,以此表现了这位文化战线上的旗手博大的胸怀和仁慈、祥和的人生姿态,以及他身上所特有的文人气质和学者风范。  相似文献   

5.
当代散文的突围策略: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散文面临的困境在于边界过于宽大,从而导致指称功能膨胀,文体超载,本性迷失.本文认为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确立散文"文体"规范,规定其"自我本位"、"重内化外"、"崇尚自由精神"等审美特征,以具有弹性和张力的高密度语言捕捉心灵的情感真实,既使其成为当代人的"情感史"和"心灵史",又使其彰显人性的诸多深度模式(包括真善美/假恶丑、"自我"关怀和精神家园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吴伟业在明末清初文坛中皆声名显赫,但黄以学者名,吴以文人名。黄宗羲不满于吴伟业所写的两篇散文:《柳敬亭传》、《张南垣传》,重新撰写两传旨在使后生知文章体式,本文以黄、吴两篇同名散文为介质阐释了以两人为代表的学者、文人在地域性格、身份观念、为文手法方面的差异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文论与文风。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呈现出相近的皈依传统的古典倾向,恢复了散文表现个人趣味的美学品格."雅趣"是他们个人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人散文皆有尚雅的倾向.对汪曾祺而言,"雅趣"是先天的文化资源,而就贾平凹来说,"雅趣"则是其向文人共通情怀自觉靠拢的努力.因此,贾平凹的尚雅倾向更为直接与显明.而由于几十年来,雅化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的"断裂",汪曾祺与贾平凹散文的"雅趣"更多体现为对古典文人精神的接续,而非生活实践上的承继.  相似文献   

8.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为元王朝"死节"、"殉难"的进士达42人之多,死于安庆之难的余阙尤被推为这一类"不负科名"之士的代表.作为一位死节之士,余阙的出现,是儒家入世思想深刻影响元末士人的有力见证;作为一位色目文人,余阙的出现,又是元代少数民族文人群体彪炳于文坛的一个缩影.余阙、泰不华、萨都剌、丁鹤年等少数民族文人的出现,与元代民族融合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恒升 《齐鲁学刊》2006,(1):152-154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用“模仿秀”、“生活秀”和“做秀”三个词概括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不同阶段的行文特征,对于全面了解和把握贾平凹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创作和观念在近代散文的发展转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其转型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截然不同的读者群体,从而改变了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强烈参照作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此触发了散文文学活动的整体变革;第二,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确立;第三,清晰地体现出了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向现代文学散文创作的渐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下半叶忆旧散文中 ,对“情缘”的回想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梁实秋、冰心、萧乾、肖凤等。《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是为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的 ;冰心的代表作则是一组由 12篇散文组成的《关于男人》。冰心没有像梁实秋那样在平静叙事中 ,笔底包含一片深情 ,而是平铺直叙 ,以讲述故事为主。萧乾、肖凤都是老北京 ,在他们的忆旧散文中 ,都有对老北京美好文化的回忆 ,对苦难的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 ,以及对生活的充满坚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兼论学者散文的艺术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散文本来积累最为丰厚的艺术基础是抒情和幽默 ,南帆的散文却有非常明显的反抒情倾向 ,虽然他不乏幽默感 ,但是他却谨慎地节省着幽默情趣 ,避免幽默妨碍他思想的深邃。他的散文主要是追求智性的 ,审智的 ,而不是以情感为主的审美散文。他的审智之所以没有流于抽象 ,是因为他有异常生动而丰富的艺术感觉。超越了抒情 ,直接从感觉进入智性的思索 ,让思索带上感性的生动性 ,这一点正好与西方现代派诗歌与小说在艺术上是同步的。在我国诗歌和小说中 ,早就有了现代派的潮流 ,半个多世纪以来 ,却缺乏现代派散文 ,南帆散文的出现 ,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空缺。中国现当代散文 ,主要来源于明清小品和英国幽默 ,长期以来 ,中国散文就在这两个渊源中发展 ,而南帆散文的思想艺术渊源却是法国的罗兰·巴尔特和福柯。不同的渊源 ,再加上特殊的才华 ,使得南帆的散文对于中国现当代学者的智性散文意味着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3.
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在整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家族中,一直是个靠东挪西借过日子的穷亲戚.散文理论和散文批评长时期裹足不前,迟迟不能有所进展的原因,除客观上主流意识形态环境、社会历史语境造成的困境,以及研究者自身在学养和学理上的种种局限之外,在思维方式方法上的局促、失误,也是一个迄今仍具迫切意义、应引以为戒的问题.而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以及他对现代散文最本质特征的把握,却为厘清当代散文的运行轨迹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罗盘.  相似文献   

14.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两类文体创作的兴盛,显示了东汉文人思想上的矛盾性,这是由东汉国力的强盛和儒学的发达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散文初创期,浙江新文学作家功不可没.他们是现代散文意识最早觉醒的一个地域性群体,凸现了浙江地域文化和散文传统的潜在意义,以及在现代散文史中确立地位的显在意义.他们对现代散文理论观念的探索和文体实践,由此显现出的多样化个性风格,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并提供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基本构架和散文体式样本.  相似文献   

17.
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时间维度而言,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过程.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自由时间、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时间消费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时间维度分析了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厘清了马克思科学时间观对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明确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时间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探究"现代化的中国固有精神"这一基本价值指向,虽然和左翼作家的自由追求大不相同,但潜在地符合了新文化传统逐渐彰显的"本土化"趋势,和胡适等人的自由诉求隐相呼应。这些积极因素与其政治短视并存,反映出周作人作为"思想者"在应对现实生存时的某种困境。仔细考察这些内容,对于重审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应对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20.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浪漫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在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古典的隐逸心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但当代中国文人在深受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同时,却往往没能取得相似的文学成就,这又显示了作家才分与文学境界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