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圣经是基督教的唯一经典,圣经翻译则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当时的中国境内,出现了包括汉语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众多圣经译本,这不仅使圣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出版发行量最大、翻译版本最多的书籍,而且对中国的汉语汉字的近代转型和少数民族文字创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3个方面对圣经中译的历史、资料、研究及展望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欧化是汉语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转变的语法标志。通过吸收外来语词汇,采用印欧句法,借鉴西语表达方式形成了汉语的欧化现象,而这种欧化则是通过翻译来开启、借鉴并逐渐实现的。通过对1870年出版的北京官话本《新约全书》与英文钦定本《圣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北京官话圣经译本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汉语欧化的现象,远早于学术界一直认为的汉语欧化始于20世纪初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9):108-113
廷代尔的圣经翻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他是14世纪威克里夫之后的首位《圣经》英语译者,是历史上第一位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圣经》原文翻译成英语之人,也是采用印刷术出版英语《圣经》第一人,开创了《圣经》英译的新篇章。他的译本成为16世纪、17世纪诸多圣经英语译本的蓝本,内容和风格被继承和发扬。其译本所用语言奠定了现代英语语言的基础,影响了英语语言的风格,随之也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廷代尔译本在英国民众中普及了圣经知识、传播了改革思想,对英国宗教改革乃至民族国家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麦都思1837年出版的圣经译本《新遗诏书》,不能看作是对马礼逊《神天圣书》新约部分的简单修订,而应被视为是对新约的重译,此译本从核心词汇到翻译理念都截然不同于马礼逊译本。这一译本经郭实腊多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最初几版修订本只是对《新遗诏书》作了细枝末节、可以忽略的修订。1853年,郭实腊的1840年版《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为太平天国所修订、刊印,书名易为《新遗诏圣书》。麦都思主译的"委办本"《圣经》是优于《新遗诏书》的又一译本,这两种译本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麦都思前后期合作译经的中方译者所享有的翻译自由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郭著章 《云梦学刊》2008,29(1):158-160
一、自改革开放开始至今约三十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界.所出版的翻译教材虽然已有数百种,但是较为全面系统讨论汉语文言和古代白话英译的教程,本书恐怕算得上是同类教材的第一本.所谓文言和白话,根据<辞海>的解释,前者是"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产生于先秦时期,一直通用到近代.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在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白话文的表现力,使其既能表达复杂、曲折的文意,同时又具有关的特点.在追求这样一个目标的过程中,鲁迅、冰心等作家实验了在尊重汉语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汉语表现力的方式,并对后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包天笑是晚清时期影响很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采用晚清译界普遍采用的"译述法"翻译了一批外国小说作品。包氏译作在总体上体现了晚清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性特征,其所采用的浅近文言是传统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的特殊产物,它既具有文言文雅洁简明、节奏抑扬的特色,又具备了现代白话文浅近明快、通俗易懂的某些特点,对于推动近代中西文学交流、加快现代语言革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马君武翻译评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马君武研究的一些学者评论说,马君武的进化论译作信达雅兼备,其<达尔文物种原始>是权威性译本、文言文译本,其<威廉退尔>译本中的对话和唱词纯用文言.这些评论不准确.马君武的有些进化论译本达不到信达雅兼备的翻译标准,个别译本在"信"方面尚可,但在"达"和"雅"方面欠佳;<达尔文物种原始>不可能成为权威性译本,而且它是以欧化主导、杂糅少量文言词语的译本;<威廉退尔>译本中的对话和唱词是以文言成分占主导,但也有部分欧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胡培兆《当辨〈原富〉与〈国富论〉》一文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根据原著书名 ,说“严复翻译《国富论》”并不错 ,《原富》就是“论富”或“论国民财富” ,胡之“辨正”实不确 ;《原富》翻译于 1897至 190 1年 ,出版于 190 1-190 2年 ,胡之 190 2年说亦不确 ;《国富论》的三种译本应是严译本 ,郭、王译本和杨敬年译本 ,三译本各有所长 ,特别是严译本的首斧之功和巨大作用不能抹杀 ,胡文抑严扬郭、王而不知有杨译 ,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1.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性普遍公民身份渊源.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相关的古今中西比较争论,均重大地涉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围绕《旧约》到《新约》的家庭观念转变,尝试梳理并揭示超血亲伦理的起源及其构成要素,最后对其历史意义作一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临界点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言文合一过程中,胡适等人的倡导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仅是"之一"而非"唯一"因素.在古今语言文白演变临界点上,至少有"六路军马"发挥了大小不等的作用:一是一千多年中国白话小说传统的活水源流;二是19、20世纪之交的白话报刊与演说潮的推助;三是晚清以降多种拼音文字方案与"引南就北"的国语统一运动的促成;四是当时政府发布教科书由文言改为语体文的政令;五是教会白话<圣经>的翻译及其文学因素的可参照性;六是<新青年>的大力倡导及鲁迅、周作人等作家的著译对新的词汇与精密语法的输入所起的榜样作用.这一切汇流成一个演变的临界点,使现代白话文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3.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一部对西方世界影响甚深的经典著作,阅读和赏析圣经是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了解西方社会、政治、法律、习俗和语言等特点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元化的文学批评观出发,通过对圣经神圣论、历史学、文学和女权主义批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指出新时代的圣经阅读和赏析应向多元化、开放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16.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汪东萍 《学术研究》2012,(7):141-146,160
《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献,文中记载的"文质争论"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文丽之风的争论,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法句经序》的作者支谦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文丽"、"简约"是其贯彻一生的翻译思想。"文质争论"拉开了长达数个世纪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文质两派在长期的争论、磨合中,逐步完善,趋于统一,产生了玄奘"新译",玄奘"新译"是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圆满结局。佛典汉译思想对严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我国古代文章学和佛典汉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相似文献   

19.
以《楞严经 (卷十 )》为主要分析材料 ,《金刚经》为补充材料 ,从当时佛经翻译中出现的汉字词和固有词 ,直译和意译 ,翻译技巧的使用状况和朝鲜语语序排列的特点 ,分析 1 5世纪朝鲜人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