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5):51-54,94
副词后缀"为"源于动词"为"的虚化,始于"最/甚/极为下"等特殊的"最/甚/极+为+NP"结构。这类结构表层形式为"最/甚/极+为+AP",深层语义却为"最/甚/极+为+NP",两者存在形义不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最/甚/极为下"等结构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是人们对这一结构理解简化,即"最/甚/极为下"等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最/甚/极(为)下",其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律。随着这一重新分析的进行,动词"为"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弱化,并最终演变为副词后缀。东汉以来,其他"为"缀副词陆续形成。 相似文献
2.
王蕊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肖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5):56-60
吴城方言的后缀包括典型后缀与非典型后缀,有某些共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意义虚化,语音弱化,有依附性,有能产性。就某一角度而言,吴城方言的后缀反映了吴城方言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肖治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17-119
“不由”本是一个表否定的动词性结构,后来语法化为一个表情态的副词,这一过程经历了语义的诱发,结构的重新分析,羡余词的脱落等一系列变化,既体现了语法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温振兴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61-65
含程度副词"好"的"好AP"句在近代汉语阶段通用于南北方言,从清末开始才在粤语区形成使用优势;程度副词"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由形容词"好"在语言明晰原则的驱动下,经过动因竞争、类推和重新分析语法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聂科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5):119-123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 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 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阿育几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34-137,151
副词和形容词是两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部完全不同的词类,但以往的彝族学者没有从本质上把这两种不同的词类区分清楚,存在着把这两种词类混为一谈的现象,本文探讨凉山彝语副词词法,试图辨别凉山彝语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9.
"首/场/头"是一类较特殊的名词后缀,主要见于湘语和赣语.湘语中,"首/场/头"可以附在部分动词和少数形容词后面构成表抽象意义的名词;带后缀"首/场/头"的名词是一类较特殊的名词;"首/场/头"也不是一般的名词后缀,不是单纯的词法平面上的构词成分,而是在形态上受句法层面的谓语动词"有/NFDB1(得)"支配的成分.广见于湘语的特殊后缀"首/场/头"及其所构成的特殊名词在赣语中也存在,这是湘语与赣语在构词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0.
黄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68-70
"看即"是唐宋时代常用的时间副词,词义较为费解,辞书又未立目."看"由动词虚化为副词,表示"随即"、"随后"之义,是由动词的隐喻机制造成的."看即"属于同义连文,唐诗宋词的形象性促成了"看即、转面、转转"等一系列时间副词的产生,同时又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元明以后基本未见其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1.
"一族"是个类后缀。类后缀"一族"在发展中存在着逆向语法化现象。"一族"逆向语法化的过程是由类后缀独立为词,再由词发展为短语。"一族"的逆向语法化是由于语言内部动因所致,并以适合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形式和语义为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丁海燕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的正负期待.程度副词“好”来源于并列式“好+形”的重新分析,其动因是转喻;通过类推机制,“好”从最初修饰形容词扩展到修饰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汉语词缀目前的分类无法概况所有词缀,且未能完全表达出某些词缀中所包含的内在特色,因此拟以词缀“老”为例,对汉语词缀的分类进行新的尝试,按照其是否具有语义色彩和语用功能为标准,区分出语法化词缀和语用化词缀,并着重分析一些在语言实际变化中正在由语用化词缀向语法化词缀转变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于红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8-69
副词"都"的研究一直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从副词"都"的义项、语义指向、量化和语用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述评,指出了目前对副词"都"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重"为道"而轻"为学"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重"为学"渐成为主流思想.今日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波及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哲学传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对理想的"人"的诉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因之深受影响.在培养人方面是注重"为学"还是"为道"与哲学传统中的争论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学"与"道"在高等教育中不宜偏废."人"与"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毛向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给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副词“都”的意义和用法学界研究存在义项数量和语义指向两个分歧,留学生在使用“都”时存在遗漏、语序错误、混用、赘余四种偏误问题.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的用法的讲解应该先从“都”的基本义入手,进而分析基本义与派生义的区别,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7.
18.
杨爱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118-123
以无义性、类化性、单向高搭配性为标准来考察近代汉语三音副词的后缀“里”,我们发现其来源于方位词“里”,其后缀化经历了由类词缀-准词缀-词缀的渐进的过程。单向高搭配性是词缀与类词缀、准词缀的共同特质,它蕴含了方位词“里”向词缀“里”转化的必要条件。无义性、类化性则属于词缀自身的特质,这两种特质使得词缀与方位词分化开来,“里”正式成为近代汉语里构词的词缀。 相似文献
19.
张建荣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54-57
语法化单向性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但大部分人仅采用了Elizabeth Traugott 的历时观而没有加以多少修正.本文以程度副词“大为”和“广为”为例,阐述语法化过程中单向性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金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