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中的契约动机,这种管理报酬契约是根据会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对管理人员进行奖惩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线,经理人员就会有进一步降低净利润的动因,以期在以后的年度中增加得到奖金的机会。只有当利润处于奖金方案的上线和下线之间时,经理人员才有增加净利润的动力。然而由于公司上市后比较容易筹得资金,所以公司都会想方设法上市,从而公司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审计人员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应该进行完整的审计,对于不完整的盈余管理制度,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采用虚假的手段,所以应该对于上市公司德盈余管理制度就应该严格的监管。其次,对于每个公司的盈余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应该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规范,保证自己的会计行为不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最后,盈余管理应该按照正当的程序进行调节企业的利润,不可以以自身利益为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且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短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公司管理层会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或真实盈余管理来满足"盈余阈值";满足"盈余阈值"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满足"盈余阈值"的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效应;仅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比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具有更优的未来经营业绩。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利益相关者对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公司可适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便使公司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从公司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盈余  相似文献   

4.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其负面作用是巨大的。本文试图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控制不当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而导致公司利益相关者受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因而对盈余管理与审计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从盈余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的意见关系、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盈余管理与其他审计业务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进行回顾,并提出了今后还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会计盈余信息向外界传递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加之出现的一系列由于盈余管理出现的财务丑闻,盈余质量受到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盈余质量的高低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息息相关,影响着企业价值,本文就盈余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影响,结合深沪两市制造业的数据,结果证明盈余质量越高,企业价值越高。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要想控制盈余管理就必须从根源上抓起。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规范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首先剖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然后以辽宁省17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史敏 《管理科学文摘》2009,(36):187-188
盈余管理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今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剖析了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文章最后还介绍了度量盈余管理的几个常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
ERP环境下,公司固定管理信息采集更加自动化与高效,加上信息的集成与实时共享,带来了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变革,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加精细、更加高效、更有成效。本文从固定资产购置信息登录、实物使用管理、资产管理台帐、资产异动管理、闲置资产活用管理等方面,谈谈基于ERP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变革。该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变革值得借鉴,尤其是值得固定资产数量大、管理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亏损公司如何利用6项计提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扭亏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是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柳建华  徐婷婷  陆军 《管理科学》2021,24(10):82-105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披露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内会计学者的日益重视.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等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角度对国内会计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独立审计、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是制约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公司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3年的样本,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相对于战略保守的公司,战略激进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我们还对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公司战略可以通过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周期对公司战略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济上升期,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较强;在经济下降期,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较弱。本文将管理学中的战略理论与会计学中的盈余管理理论相结合,丰富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战略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这无论对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企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行业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检验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2000-2011年间经济周期收缩期和扩张期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行业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差异,发现,周期性行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总体上大于非周期性行业;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大于扩张期,但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周期性行业公司导致的:非周期性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与经济扩张期并无显著差异,而周期性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显著大于经济扩张期.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应考虑控制周期性行业与非周期性行业之间,以及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新旧准则中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可能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主要突出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使得会计信息更为客观真实。但是,新准则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某些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研究目标,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联合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结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U”型关系;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金融化会促进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联合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仍存在“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金融化对应计盈余管理和联合盈余管理的“U”型影响更加显著。提出建议: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拓展企业融资途径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企业管理层应合理支配企业剩余资本,平衡好经营性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比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管理层作出金融化决策行为进行管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减少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有悖于信息的真实性,它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利益,虽然由于主客观上种种原因,盈余管理行为很难做到根除,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治理而将其危害性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既要立足于公司的内部制度建设,也要注重公司外部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的建设,具体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盈余在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价公司价值、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管理者产生了调节盈余的念头。加之权责发生制下必然进行的会计职业判断,以及会计准则的弹性,使得盈余管理被广泛采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盈余管理涵义探析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于盈余管理这一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