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的由鬼狐精怪幻化成的人的形象(以下简称鬼狐形象)。他们既是“人”,又是“物”,这种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和“物”这两种构成因素在《聊斋》的鬼狐形象中是简单的相加还是有机的化合?鬼狐形象构成的二元性使他们具有怎样的美学特点?对《聊斋》的情节及形象的整体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影响了对《聊斋》作深入精到的理解。例如,《婴宁》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莒县诸生王子服爱上了初春郊游时遇到的一位少女,相  相似文献   

2.
“重本抑末”、“重农轻商”,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商人的形象,在古典文艺作品里很少被作为歌颂、肯定的对象。《聊斋》中的《黄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商人的活动,细致地表现了农业领域里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而且鲜明地揭示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流露了对商人、对  相似文献   

3.
穷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狐鬼与性爱:原型的改造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对作者创造的那个狐、鬼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但又有着本质差别的虚构世界。公式化的文学史书籍总是把蒲松龄构想的这个奇异世界说成是“浪漫主义”的表现,而西方学者们则倾向于把这个狐、鬼的世界视为“神话”和“超自然”的幻想世界。英国汉学家沃纳所编《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便收录了《聊斋》故事的英译文五篇;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杰明选译《聊斋》就题为《中国的超自然故事》。  相似文献   

4.
张稔穰 《齐鲁学刊》2004,(3):123-130
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说集体例驳杂的合理性及其审美意义;指出了《聊斋》故事的虚构性、志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取得艺术真实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聊斋》鬼狐形象兼具"人事之伦次"和"百物之性情"的复合统一的特点及其塑造方式、审美价值;并对《聊斋》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一些独特的"文法"进行了分析和命名。  相似文献   

5.
对《聊斋志异》女性狐鬼形象的解读视角,历来集中在性别话语或文学赏析上。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入手,探讨蒲松龄塑造花妖狐魅的具体语境与文化价值。《聊斋志异》的非现实女性形象,是由明清病态审美观发展而来的,蕴含着此前文学作品难以处理的现实题材与人类经验的内容。主要观点有三:一、虚幻女性可以达到"妍质"的极致,身体极端轻小以迎合病态的文化审美,可以具备现实女性缺乏的文化修养。二、狐鬼的风流放诞隐喻了民间的性越轨风俗,虚幻的人物体现了民间原始欲望和粗朴的底层生活。虚幻使不合乎礼法道德的人事,取得了合法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这是《诗经》以来萎缩的文学表现力的再扩展。三、从文化史的综合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有助于更具建设性地理解和阐释其中人物。  相似文献   

6.
关于《萤窗异草》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萤窗异草》是模拟《聊斋志异》的著作。它与《聊斋》相仿佛,神仙、鬼狐、精怪的幻化;公案、趣闻、社会传奇的敷演是它的主要内容。每篇篇末,加以“外史氏曰”,以短评的方式揭示或深化作品的旨要或透露其讽喻意义,也是《聊斋志异》的模式。《萤窗异草》中的许多篇章脱胎于《聊斋志异》,或从《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演化出来,如《温玉》之于《莲香》;《柳青卿》之于《狐梦》;《田一桂》之于《马介甫》;《徐小三》之于《晚霞》;《宜织》之于《婴宁》;《痴婿》之于《小翠》(川剧剧目有《痴婿》,也是演《小翠》);《田凤翘》之于《连琐》;《舆中人》之于《瞳人语》;《续稔殃》之于《稔殃》;《续五通》之于《五通》;……有时章法、句式也套用因袭。总之,应该承认,《萤窗异草》是模拟《聊斋志异》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古代鬼妻故事中的弃妇隐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鬼遇合"故事的结构几乎全是男为人、女为鬼,而女鬼又以恋人、情人的身份居多。本文则以有别于"鬼恋人"、"鬼情人"的"鬼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唐传奇《卢江冯媪传》、三言故事《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聊斋故事《鬼妻》为例,依据社会学的"身份"理论,认为此类故事中"鬼妻"具有隐喻意义,"鬼妻"的隐喻身份就是"弃妇"。"鬼妻"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弃妇"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才女形象,不仅歌颂了她们大胆追求、忠于爱情的美好人格,而且还展示了她们多方面的杰出才华。作为下层文人的蒲松龄通过对富于才情的仙鬼狐怪形象的塑造,在幻想的世界里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
士,即知识分子;商,即商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阶层。在文学作品中,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富有戏剧性,耐人寻味,是一个值得一谈的话题。 一 商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早就存在了的,《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都记录了许多商人的情况,而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陶朱公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商人。但在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是出现得比较晚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较早涉及商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估客乐》。不过,以商人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则是从唐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多,阳光明媚的狐女和凄美哀怨的鬼女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狐性和鬼性在她们身上得到诠释,但她们又具有人性,而且个性迥异.这种狐性、鬼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狐女、鬼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而两者形象的塑造,则往往是为了满足落魄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的美好心愿,更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暗含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不仅描写了千百名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也不仅刻划了众多封建官僚残暴贪婪的丑恶嘴脸,而且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形象,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反映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图景,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类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约占《聊斋》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劳动人民形象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以劳动人民作为全篇的主要描写对象的,如《蛇人》、《斫蟒》、《于江》、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谈狐说鬼写成《聊斋志异》,其动机何在?学术界据《聊斋自志》一文,一致认为它是作者的“孤愤之书”,有所“寄托”.而《东岳论丛》1989年第四期所载《〈聊斋志异〉写作动机试探》一文,则有新的见解.该文作者王枝忠,是西北地区研究《聊斋志异》的专门家,有关著述颇多。他通过《聊斋志异》中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其内客的考察,认为蒲氏写作此书的思想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疑固不变,一以贯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同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是独具审美特征的异类女性形象,其表现便是人性与狐性的对立与统一。统一主要是狐性怎样不露痕迹地转变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美与慧的集合,是率真的性情与高贵的品格。对立主要是指狐女性格中人性与狐性矛盾的地方,即认同俗世与渴望自由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等。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统一,使得狐女形象同其他的鬼女,仙女以及其他异类女性形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聊斋志异》(下称《聊斋》)四百余短篇写的多是鬼狐仙怪,畸人异行。但作者却能做到“一篇一境界,一花一精神”,以咫尺之幅,使龙腾虎跃,海倒江翻,不给人浅直雷同之感。对此,清人评点《聊斋》多有精采之论。本文拟结合清人评点,对《聊斋》的情节结构作一初步探索。《聊斋》展示矛盾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情节结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冯镇峦说:《聊斋》“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黄茅白苇,  相似文献   

15.
在一部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材料完全同化到了形式之中”,“是‘形式’把‘素材’审美地组织在一起的”(杜勃罗留波夫语)。《聊斋志异》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不惟因为作者有着直面人生的勇气,自觉为“孤愤之书”,亦在于他能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尽善尽美。《聊斋》500余篇,绝大部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卓有特色。近细读之,于其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得如此完美及其高超的情节艺术,深为惊叹。谨爱为探讨,就正于方家。冯镇峦评《聊斋志异》,调其“说狐说鬼,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如未央宫l婉,实地造成”①一方面是幻想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从纪晓岚的“狐界”感悟儒家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构建了一个集理性、伦理为一体的与人间世界相对应的完整的狐世界 ,为“礼”教秩序设立的众狐形象 ,渗透了“理”学理想 ,无处不让我们感悟到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17.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10,31(4):113-115
《聊斋志异》与《人间喜剧》中的商人,有共性亦有差别。诸如精明、实干、智慧、贪婪,这是商人的群体共同形象,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笔下的商人形象与巴尔扎克所写的商人形象有汇合点;又由于这些商人形象植根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两者的商人形象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明代女真社会的“商人”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真商人的绝大多数是由各部族的首领构成,从事商业活动只是他们全部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主要的部分,而这种商业活动是以明朝的朝贡制度为基础的。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不能不受政治权力的影响,同时,商业活动也影响着政治权力的消长。从事商业活动的女真人,不仅要从事商业活动,而且还要从事渔猎、农耕、掠夺及其他经济活动。女真商人将汉文化的影响带入女真地区,促进了女真社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商人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了作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世界文学史上,商人受到了无休止的道德审判.批判现实主义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埋葬了.但商人形象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时连作家也为之倾倒.事实上,商人的确是现代生活中生命力顽强的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人的雄心体现了一种人类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上,商人形象都在显示出人类精神的动人一面.  相似文献   

20.
<正> 1679年春,蒲松龄将自己平日所写的谈狐说鬼文字编订成帙,特请谢职乡居的当地名流高珩作序,自己也郑重其事地写了《聊斋自志》一文.于是乎,许多论者便以此来论定蒲氏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诚然,蒲氏在《聊斋自志》里确实明白无误地交代了自己创作本书的动机,这就是所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独是子夜荧荧,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