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东北边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经济结构。这些又共同影响了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使其显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针对各地区不同的人口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人口区划,不仅是研究各地区人口特点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能为确定人口的地域合理容量、协调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诸要素关系提供依据,从而对各地区人口特征有个全方位的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15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56%。据预测,从2015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老龄人口加速上升;到202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77.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到2025年,老年人将占全区总人口的20%,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495.66万人。未来20年,全区养老问题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对加强老龄服务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口出现了从嘎查(村)向苏木乡(镇)、苏木乡(镇)向旗县、旗县向盟市、盟市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随着人口地域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下发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计生系统积极行动。针对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念和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工作方法,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内蒙特色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将全自治区人口计生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日前本刊记者随自治区人口计生委主任王苏布道深入内蒙古基层盟市。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口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迫切需要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对老年人口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从人口地理和社会学角度,探讨老年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人口问题是个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老年人口亦有很大的悬殊。一、世界老年人口分布现状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性分析,描述与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不同区域分布的人口群体死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具有"东高西低,中部地区差距大"的特点,死亡水平较高的人口群体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牧区高于城镇。并就影响死亡水平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学术研究和人口工作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及性别比等指标,并进行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比较。结果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查结果相比,内蒙古2010年总人口数增加了138.2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8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8%;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8.19,出生性别比为111.96,超出了正常范围;内蒙古地区城镇化比例为55.54%,高于全国整体水平49.70%,且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结论近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程度不同,人口性别比也有一定的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程度较高,但地区、年龄、民族的城镇化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蒙古族人口的城镇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等5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快发展。但是,5个民族地区因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的进程有所不同,其中内蒙古基础最好、发展最快,广西次之,西藏、宁夏和新疆等3个自治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5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变动显示出3个不同队列特征,反映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那些影响国家和民族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社会历史基础及自然地理等经济发展条件,而不是民族和人口因素。5个民族自治区的人口变动状况都直接反映了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因素的作用结果,而生育政策对人口过程却没有显示出预期应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分布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规模的地域分布。本文主要就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分布现状与现有第三产业状  相似文献   

9.
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西藏自治区的区内人口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移是人口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当人们在各个地域之间、在不同的居民点(城、镇、乡村)之间迁移以改变自己的居往地点和工作地点时,这些迁移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往往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迁移者的种种追求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迁移活动在迁移距离、迁移时间等方面也会因此采取不同的形式。由于人们的迁移活动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人这三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关迁移的研究有时在迁入  相似文献   

11.
二、回族人口的分布回族人口经过长期的迁移与繁衍,地区分布独具特点,概括起来即为大分散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回族人口的分布可谓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典型代表。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1.回族人口分布的地域辽阔。回族人口总数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2%,但分布地域却十分广阔。回族人口达10万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就达17个,占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对比研究张再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强度、转化方式及转化规律各不相同。因此,探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城市地域内...  相似文献   

13.
人口再分布指的是人口分布的改变。在本文中,人口再分布具体的含义是各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中国的近代人口数据并不可靠,有些数据明显有误,但研究者往往缺乏足够根据去更正。赵文林、谢淑君著的《中国人口史》研究了历代各地区人口数量,并根据有关史  相似文献   

14.
<正>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人口普查,我国鄂伦春族总人口数为4,103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2,039人)和黑龙江(2,002人);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人口有1,474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1/3以上(35.92%)。《人口与经济》今年第1期发表宋杰、林盛中二位同志的《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历史变化、现状和特点》一文,这是解放以来全面阐述鄂伦春民族人口的第一篇专论,令人欣喜。可惜,该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基本上局限于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人口,因而难以全面和充分地反映这个少数民族的现状及其特点。拙文仅就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人口素质和社会构成的深刻变化,做点滴补充。人口的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的集中反映。看一个民族人口的发展,既要了解其数量增长和自然构成状况,更要分析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变动状况。1951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辽宁省为例尹文耀对人口发展必然趋势的研究是制定未来各种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由于计划生育的进程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计划生育政策不同,各地区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很大差别。根据总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相...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同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分析,提出了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非线性模型,用以认识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人口密度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面积约3,000万平方公里。1980年,非洲人口为4.72亿。全洲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不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4人的一半。和亚洲、欧洲(不包括苏联)相比,分别只有它们的六分之一和七分之一。由此可见,非洲的人口密度是相当低的。但在非洲内部,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极其悬殊。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占全洲面积很小的地域内,因而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别。象尼罗  相似文献   

18.
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近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文章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分别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各地区间人口迁移相对平稳,而人口流动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且空间流向极不均衡;(2)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中国整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3)户籍制度对于发达地区起到了人才沙漏的作用;(4)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出来,人口流出虽然基本出现一个正面影响,但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构造了人口流动强度和城镇化指数分布法对全国漏报的538万多0岁人口进行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分配,将漏报出生回填后,估计并以之得到各地区200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在此基础上对总和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各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差异一方面来自政策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差异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区妇女生育率下降的决定因素也是来自这两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略大于政策的外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地区间人口与土地资源及其关系具有不同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于合理分布人口,开发国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较为稠密。1984年末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5人/KM~2)的3倍。在1亿以上人口的7个国家中,我国人口密度高于苏联(1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