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底浦斯情节是拉康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性驱力起决定作用的俄底浦斯情节观的重新解读。拉康指出 ,俄底浦斯情节是人类主体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两个功能性阶段之一 ,并强调这一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目的是以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为文本分析剧中人物奥林的主体即人格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试图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解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论述《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将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定义为"通过虚构且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情感",并且归纳出两项特点:第一,作者在小说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往往具有压倒一切其他内容的重要意义。第二,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向读者揭示自己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若进一步以拉康·雅克的"欲望理论"来考察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则可发现作者企图藉其创作告知读者欲望的属性,而小说角色表现的欲望可说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根据拉康的理论,人们总是因为将他者的欲望视为自己的欲望,而陷入执着的状态,郭沫若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人物的特性也象征作者本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  相似文献   

5.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满足于她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现状,于是尝试着在身体欲望的解放和浪漫爱情中探寻一种新的自主的生活,但最终却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来看,埃德娜经历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心理历程:试图摆脱象征界大写他者法则所界定的社会化的角色,沉迷在想象界中身体感官的愉悦和爱情的幻象,面对实在界主体结构中心的“空无”,走入大海,试图回到生命最初的他者——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6.
对司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的评析历来停留在社会层面,该运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的欲望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异化与斗争;欲望主体的缺失使之发现真正的欲望对象永远无法企及,是人类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缺失;欲望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欲望主体的追求中,始终有一个客观化了的他者在注视着所谓的责任与事业。这是主人公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Jouissance(原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欲望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伦理学向度是他的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拉康看来,原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满足,而是欲望主体对快感满足之外的极乐的一种追求,是对不可满足的欲望过程的一种享受。原乐的产生源自法对主体的阉割,但它本身却是主体对法的僭越,是主体对被阉割的、处在实在界的原质之物的欲望坚执,故而原乐作为一种求极度享乐的意志是与死亡驱力联系在一起的,拉康称之为原乐的悖论,这一悖论表明现代主体作为分裂的主体,其对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满足的追求必将导致他孤注一掷,欲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生命僭越完成朝向死亡的原乐式享受。  相似文献   

8.
运用拉康理论研究《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认为人独有的认同欲望使鲁比的主体确立,但由于欲望是对他者的欲望,所以这种欲望使得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这三方面,阐述了关于个人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说明了自我是一个虚无、是错误地知觉身体与自我的关系所造成的幻象。  相似文献   

11.
《蝇王》是一部以拉康哲学为基本结构,隐喻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经典作品.揭示了在欲望驱力下,主体被割裂为自我和一个被符号化的社会意象,自我建构的结果只是一个幻像.利用拉康的相关理论,把主体心理结构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结构以及语言象征结构相结合,讨论《蝇王》中体现的拉康式诗学.  相似文献   

12.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电影《胭脂扣》主要讲述妓女如花和富家子弟十二少之间的情爱悲剧。这场悲剧之所以发生,按拉康的理论进行解释,如花作为主体的欲望对象只是一个幻象。在幻象的场景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欲望之间的竞争关系,又能够目睹欲望辩证法的否定性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通过陈东东诗歌写作中涉及的都市元素,从拉康精神分析学中关于符号域欲望与真实域绝爽的论述出发,可探讨当代诗如何切入都市生活锃亮诱人的快感内核。这种剩余快感(绝爽)的语言又纳入了戏剧化的样式,展示出东西方不同文化碰撞下当代中国的时代寓言。在这样的写作形态中,陈东东诗中的抒情主体表现为拉康意义上的"驱力主体",围绕着创伤性绝爽的黑暗不断突进的后现代主体。那么,都市的现代性奇境便不再是欲望试图捕捉的幻影,而是在驱力下持续受到叩问但又难以蠡测的真实域深渊。  相似文献   

16.
阿兰达蒂·罗伊的小说《微物之神》中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女性属下不再沉默,她有自己的欲望,这让她挣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种姓和性别束缚,使她从欲望的客体转换为欲望的主体。以欲望主体阿慕为切入点,借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探讨印度社会对女性心理和欲望的压抑,揭示罗伊作为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激进分子,以性别和种姓的双重视角,让阿慕呈现其主体性,完成其欲望之旅。  相似文献   

17.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18.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19.
《老无所依》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莫斯出于对金钱的贪欲而惹祸上身,因欲望而不断地经历痛苦和恐惧。他的遭遇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欲望,人物的结局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入手,深入探究莫斯悲剧的根源所在,旨在揭示人物悲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