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王倓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127-129
在海明威众多作品中,《老人与海》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是人们的关注重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不要试图征服自然,以免遭到自然的报复。文章从生态观的视角分析了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人要依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3.
尚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459-461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力作,桑提亚哥的遭遇和生存环境就是海明威艺术化了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其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其自然主义倾向进行探究,揭示了人的命运并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而常常为环境、为自然和社会中的神秘力量所驱使,阐述了自然界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因为介于成功和失败之间,有一股使人虽败犹胜的力量不屈精神与坚强意志的归宿--永不言败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宋玉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0-4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因此研究《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对全面把握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及写作风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初步探讨了《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情节简单、主题深刻;运用象征手法;语言简洁,叙述凝练客观. 相似文献
5.
6.
7.
8.
陈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2):69-71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老渔民捕鱼的冒险经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把作者一生所赞美和推荐的硬汉形象及人文精神提到了哲理的高度,文章分析了这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实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一座瑰丽的冰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84-86
《老人与海》通过描写桑提亚哥出海打渔的故事,反映了海明威这个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人生哲理的过程。海明威用朴素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讲着普普通通的故事,而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藏得深深的。 相似文献
10.
徐文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72-74
《老人与海》是一部经典巨作。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渗透着桑迪亚哥孤军奋战的精神。海明威意图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身的世界观,以文字的力量引导读者体味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搏斗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赵文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1):48-50
本文从性格、历史、哲学、宗教等角度对《老人与海》的象征意蕴进行解读,力图说明,作为海明威最成功作品的《老人与海》,其象征意蕴的多重性正可以解读作者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相似文献
12.
景观美学研究中的分形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景观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把分形几何学与分形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学形式———分形美学;本着丰富景观美学研究内容和扩大景观美学研究视角的目标,探讨了分形美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分形美在景观美学塑造中的应用阐述了分形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阳黔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587-591
20世纪美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析美学一直是其主流。艺术的定义问题贯穿整个20世纪美国美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今天仍然是美国学界最热烈争论的核心问题。虽然自20世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分析美学出现了向“新实用主义”转向、合流的新趋势,但总的来讲,“新实用主义”要蔚然成风并进而取代分析美学的霸主地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12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15.
李必桂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60-62,70
该文以近代认识论美学为背景,阐明了艺术欣赏在现代美学新视野的审视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在现代美学家看来,存在论的理解成了艺术欣赏的核心,理解的本质存在于语言之中,借助于语言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6.
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易存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73-76
随着美学研究的走向深入,在现代条件下重新思考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并进而建立一门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出发的“艺术美学”遂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加以回顾和梳理,从几个基本概念的厘定入手,提出“艺术美学”应当包含四个层面,即:艺术美的文化哲学研究、艺术实践之美学思考、审美文化学意义上的艺术价值理论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75
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有两次,一次是鲍姆加通创立了美学,一次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美学关系的这种历史演变,为后人的研究揭示了内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朱海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12-116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模糊语言作为文学作品重要构成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使作品意蕴内涵更丰富。通过对《老人与海》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具体探究,进一步印证了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