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老庄哲学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从"道"的自然品性出发,老庄确立了自然而然的养生原则,反对人为的"益生""厚生"之举。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而养神又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老庄主张以神立形,以德塑形。为了达到形神兼养、以神立形的养生目标,在坚持自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知足长足,以"无"求全和专气致柔的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 了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道教 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 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充分吸收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新人本主义理论.他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根据,以对"自然异化"的批判为进路,以价值论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革命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弥合与创新为皈依,主张非同一性、个体性、感性和把自然纳入主体范畴.马尔库塞十分关注发达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立法及重构生态伦理"人道"三重境界——非暴力地"占有"自然、友好"对待"自然和让自然实现"美的还原"中,也灌注了其新人本主义主张.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马尔库塞的新人本主义理论,重释马尔库塞生态伦理"人道"范畴、发掘其新人本主义思想旨趣,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汲取走出生态困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4.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5.
孔子罕言天道。孟子几乎不提天道。荀子主张远离天道。在原始儒家那里,天的内涵有二,即自然之天和本然之天。前者指苍苍之天空。后者指天生之本性。古人以为天等自然事物有生命。天故有神。遥远的天空因此具有神秘性。“绝地天通”后,儒家接受了天人相分的观点,以为天人不同、天道不影响人道。远离天道、不迷信天道的最终目的是崇人道、尽人事。勿信天、远天道及重人道才是原始儒家鲜论天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养生思想崇尚顺应天地、适应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双修,导引吐纳,动静结合.在老庄故里的中国长寿之乡——亳州市谯城区,谯城人汲取了老庄的道家养生思想,尊崇生命至上,重视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优化生命.谯城人遵循“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每日早睡早起,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模仿自然、感知自然,坚持习练五禽戏,锻炼出健康的身体;崇道德、恪品行、守诚信,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7.
从老庄学派伦理思想中有关人性论、道德论及“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老庄学派伦理思想中的自然精神;分析了其自然精神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了自然精神对于解决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养内,调养内脏;养外,保养皮肤;养心,颐养心神;养气,保养元气。养生应顺乎自然规律,但也必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讲究养生之术。即: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荀子主张治气养心。他认为应当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本问主要介绍了道家的生死观以及道家学说中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道家养生强调,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应顺应自然而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和谐完美的人物。他的一生,践行和丰富了中国道家自然养生哲学,顺应了天然自然、本我自然和生命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自身内心,人与自我生命的和谐统一。他是自然养生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