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平衡与超越,这种超越成为一个人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的基本动力。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过程中,于连的自我价值得到张扬,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司汤达的<论<红与黑>>,揭示了小说的写作初衷和主题,阐述了小说的原型,并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小说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现实主义性质.使其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 ,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 ,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 ;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8.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合多种近代汉语及现代方言等语料,对蒲松龄短篇俚曲《俊夜叉》中“疔疮”(当作“疥疮”)、“得空”“创创”“一窝落”等文字校勘问题及疑难词语解释问题进行辨正分析,为《聊斋俚曲集》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于连和高加林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从他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抗争,爱情和理想的冲突,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冲突中,看到他们性格中的二重性,即善良与虚伪,自尊与自卑、反抗与妥协。于连的性格表现为“以人为梯的独登高者”型,而高加林的性格则表现为“以己为梯的合登高者”型。同时,于连的奋斗目标是“英雄”,而高加林的奋斗目标是城里的脑力劳动者。于连是主动的追求爱情,高加林则是被动的接受爱情,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造成情感体验的差异。高加林对待爱情是认真的,对性是大胆的。而于连对待爱是随意的,对性事大胆的。  相似文献   

12.
波德莱尔不仅把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绘画评论中,更把色彩意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恶之花》中的色彩之美以及个人化的色彩体验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激发了读者潜意识中的共鸣。《恶之花》中六部分内容配以六种浓淡各异的颜色,意蕴丰富。波德莱尔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时而和谐,时而失调,时而美,时而丑,以此表现现实世界之丑与诗人的理想世界之美的冲突,象征魔鬼的地狱和上帝的天堂之间的对立,反映诗人对光明、美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所谓经典,一定是超出一般水平的珍品,但它最突出的表现恐怕主要是作者的一种意识,而《红与黑》正是如此。作者用一种看似简单却无比深邃、充满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比对意识构建他的小说,使这部名著不论在题名方面、叙事方面,还是人物的性格方面,处处呈现出了对立多面的内涵。正因如此,它超越了地域,超越了种族,超越了时代,至今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也正是斯丹达尔形式的巨匠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从文本叙述行动层的组合、叙述因子的构成和叙述的基本图式出发 ,分析《红与黑》的文本构成。笔者认为 :《红与黑》的文本由一个主要行动层和两个次要行动层组成 ;文本故事世界中的自由叙述因子不仅支撑着非自由叙述因子 ,而且充分体现了叙述者的个性特征 ;文本故事世界的叙述图式则展示了以张驰来调节的叙述节奏 ,从中蕴含着作品的悲剧性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被判死刑后坚持不再上诉,其中的原因除了有他看透上流社会本质,又出于自尊而拒绝向他们乞求宽恕外,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其一直具有追求被关爱、被尊重及渴望绝对自由和安全的心理需求。文章就从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以宏大的视域对楚辞进行整体性研究.在纵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紧扣楚辞,以"巫系文学"为理论框架,上挂下联,构建起中国文学的源流体系,向上追溯楚辞的源头;向下则归纳整理楚辞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而在横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则除了将楚辞与日本同时期或者其他时期、类型相似的文字及文学形式进行微观的关联比较研究之外;更是以楚辞为基点,对整个东西方文化心理进行了宏观的关联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帝俊》是《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它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遗迹,虽然残缺凌乱,却仍然保留下很多史诗母题,可供后世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而《乌古斯传》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雏形,它在被发现时也是残缺的,篇幅也很短,但基本故事情节与母题已经很完整,正好可以与《山海经·帝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山海经·帝俊》确实是一部残存的史诗,可以通过对《乌古斯传》的研究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充分运用象征手法,使小说中的色彩具有多重寓意:关涉人物的性格和色彩之间的联系,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有象征作用;色彩潜在的音乐性,色彩和节奏强化小说悲剧氛围;从色彩对立,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和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20.
晚宋郑清之、林希逸、刘克庄、胡谦厚等人的《文房四友除授集》,向来因其为游戏文章之总集,而不受人重视。其中,郑、林之文作于淳祐六年(1246),刘克庄之文作于淳祐八年,胡谦厚文约作于淳祐十年或之后。伴随其时的政局动荡,以及郑、林、刘三人的仕宦起伏,还有胡谦厚困于场屋的境遇,四人同作此类除授文字,其意非仅在于游戏,更在彰显词翰才华,同时透露各自不同的政治考量。宋本《文房四友除授集》中存录林希逸、刘克庄及胡谦厚序三篇,陈垲跋一篇,是极其重要的文学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