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震 《理论界》2014,(4):110-112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四沉思中探讨了引起认知错误的原因,认为意志能力的不当应用是导致认知罅隙的根源,也即司属判断的意志能力对可能对象的属性作出的错误判定乃各种认识偏差之渊薮,而避免错误的根本方式在于厘清意志与理智间的羁绊。笛卡尔的这一沉思虽发人深省,但在理智与意志的划分,真理规则的认定以及错误的真正来源等问题上,却再值覃思。就此而论,本真的错误之源似乎早已超出笛卡尔的我思视域,而需措置于更加复杂的生存境遇之中去检视。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阿诺德在其《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对影响西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作过至今看来仍然贴切的区别。他认为,这两大文明的分野起于行与知之间的差异。希伯来看实践,希腊重知识。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的终极目标,正确的思想则是希腊人的。责任和一丝不苛的良心是希伯来人生活中的大事;对希腊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够自然而清楚地展露智能。因此希伯来人高举各种道德优点为生命的内容和意义;希腊人却把它们附属于理智优点之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道德优点不过是追求理智的门径,只有后者才是幸福。一切都很浅明:差异在实际与理论之间,在道德人和理论人或理智人之间。  相似文献   

3.
希腊词“自然 (physis)”和“存在”一样是个多义词。它的原义本是产生 ,涌现 ,而随着哲学的诞生 ,它却作为本原被发现 ,并被具体规定为水、气、火。后来 ,在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影响下 ,希腊人的自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显然接受了存在论哲学 ,并在其视域的指引下 ,把自然规定为元素 ,质料 ,相或形式。  相似文献   

4.
1989年,正当法国人举国上下欢庆法国大革命200周年,重新打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之际,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却公开发表讲话,宣称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是古代希腊人的发明,而不是法国大革命的独创。这个讲话不啻给热热闹闹的法国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立时在英国和法国的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几至造成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风波。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这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文学艺术家除了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外,还需调动与溶入整个心理结构中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艺术感觉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却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中所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提纲挈领式论述中,灵魂与理智的关系蕴含着两种可能的诠释:一为主动理智甚或理智是外在于灵魂的独立实体;一为主动理智与被动理智均为灵魂之理智的能力表现。历经逍遥学派,及至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维森纳、阿威罗伊,理智的实体性诠释日渐加强,并最终形成了阿威罗伊主义"统一理智论"所主张的彻底"实体"化。然而,这一激进诠释路径对基督神学构成冲击,为此,阿奎那基于维护信仰权威的立场,对亚里士多德灵魂与理智关系的重新诠释,批驳了"实体"化倾向而转为"能力"诠释。依循"理智—灵魂"诠释的演进脉络,透过阿奎那对实体化诠释的批驳,彰显阿奎那对"理智灵魂"疑难的独到性化解。  相似文献   

7.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6,26(3):98-100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8.
理智与情感     
《优雅》2007,(8)
  相似文献   

9.
德语中有很多文化现象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在德语学习中,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背景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了解希腊罗马神话可以帮助德语学习者理解语言概念,把握文化内涵,提高学习兴趣。因此从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几种重要语言文化形式入手,探讨希腊罗马神话对德语文化的影响,以及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德语语言及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北魏早期汉族士人的文学观念与散文传统形成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冰 《晋阳学刊》2006,(1):99-102
北魏早期汉族士人在参加拓跋氏政权之后,由于与鲜卑人在种族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导致难以避免的猜疑和误会,使得他们的处境极为艰难。汉族士人采取了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家族的势力和延续,有意放弃吟咏性情、抒写心志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不勤著述”的家族文化传统。与此同时,拓跋鲜卑政权在选拔汉族官员时,以善天文谶纬者为优先,统治者热衷于学习兵法风角、天文秘纬,对士人的文学才能视而不见。北魏早期汉族士人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文学创作上长于笔而疏于文,对北魏散文崇尚简洁注重实用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规范产生于社会交往 ,产生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社会规范控制、约束人的行为 ,人心中的道德观念因为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具有了令人敬畏性 ,因为人按道德观念行为能获得舒适感、意义感和升华感 ,从而人具有了新的人性需求 :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12.
13.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直觉和理智是柏格森哲学认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对范畴。文章认为要想把握柏格森直觉思想本质,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学导言》和《创造进化论》,要立足于柏格森哲学思想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直觉和理智相统一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儒家中庸与希腊中庸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最高哲学范畴。由于我国阶级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具有宗法性特点,因此,对宗法关系进行哲学概括的中庸思想就以社会准则的形式世代流传,成为我国的传统思维方法。 在社会发展阶段相似的条件下,古希腊哲学中也出现了以中庸为特征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希腊哲学家对它的表述与孔子中庸概念颇为相近,这是值得注意的。过去,我们在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透过一个民族的神话就能发现这个民族性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平原上,因而中国神话中只有脚踏实地、移山填海的神。而希腊民族因为无法使土地养活自己,不得不离开陆地,漂洋过海,因而在其神话中多是一些热情奔放、倒海翻江的神。这些不同的神恰恰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7.
感觉理论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也是列宁反映论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唯批》中的反映论思想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有的问题涉及到列宁的感觉理论。本文结合感觉心理学对列宁的感觉理论做一些具体分析,以此说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反映论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对20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获得如下两个结论:感觉寻求及压力应对人格的某些因素在性别、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与个体的压力应对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个体满足自身刺激需要的不同模式对个体的压力应对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倾向于进行冒险活动的个体,在压力应对方面存在优势;而通过违反社会规范甚至违法等方式来满足刺激需要的个体,在压力应对方面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基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科学的人文观念,结合国内外实际,着重解决以下五种矛盾关系:1.“经济中心”和生态平衡;2.人类生活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生态承受力有限性的矛盾观念;3.人的价值取向和自然生态规律;4.“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优...  相似文献   

20.
一、科技发展与观念变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后一种变化如同前一种发展一样,也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正确地觉察到这种现代化的气息,因而努力地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之同步;也有一部分人不仅觉察到这种现代化的气息,而且还是一个勇于社会实践者,采取了与之同化的行为。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或是觉察到了,或是没有感觉,因而采取了阻抗的态度。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