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重读《花蓝瑶社会组织》,分析了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动向,指出《花蓝瑶社会组织》第一次披露了金秀大瑶山花蓝瑶的人口、家庭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金秀大瑶山族团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剖析了花蓝瑶社会。  相似文献   

2.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深刻影响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回顾了由费孝通开启的对大瑶山的田野调查研究及著述,并梳理费孝通的调研活动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社会和民众多方面的影响,认为这一地区对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意义,他们的调查写作则记录下了大瑶山社会走向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程。大瑶山的田野研究及其学术知识文本的生产与传播,对金秀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治理,建构本土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产生多重影响。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瑶山的田野民族志及其研究者群体与被研究者群体交往交流的互惠关系具有典范性意义,可丰富广西乃至我国各民族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实践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更正说明     
《中国藏学》2014年第4期刊出鄙著《九十自述:如何走上藏史研究之路》一文,因年迈记忆力衰退,口述时即有若干错误,近经老友王晓义同志提醒,有以下几处需加更正:1.第16页第6行"费孝通夫妇到凉山等地的考察",费孝通夫妇应是去广西大瑶山,未去凉山;林耀华先生曾在大小凉山考察。2.第16页第9行"1956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喇嘛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将1935年瑶族调查作为费孝通先生学术生命的开始,那么,直到先生逝世,其学术生命持续了将近70年。然而,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的影响,他失去了23年宝贵的本来可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所以,先生将"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开始的学术研究视为自己学术上的第二次生命(费孝通,2000)。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那段沧桑的日子里做了许多事.1935年夏天,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同前往广西大瑶山研究瑶民生活,到冬天,在山里遭遇不幸,王同惠未获生还,费孝通负伤,在广州治疗之后,1936年夏天借养病之机在家乡调研.该年秋天,费孝通把所获材料带到英国,在马林诺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名作<江村经济>.1938年,费孝通取道西贡进入云南,得到中英庚款资助,在该地开始研究工作,在"魁阁"创办社会学工作站,致力于"类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谷家荣 《中国民族》2008,(12):67-71
70多年前,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到广西大瑶山调查,途中向导失引,造成妻死夫伤的人间悲剧。瑶山调查遭遇的不幸,使费先生和瑶族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从1935年第一次访问广西大瑶山开始,费先生“从实求知”,“行行重行行”,在其有生之年,先后6次到大瑶山调查,写下《桂行通讯》、《花篮瑶社会组织》、《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四上瑶山》、《盘村瑶族·序》、《瑶山调查五十年》等蜚声海内外的经典学术篇章,不仅记录了大瑶山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为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边界,有一方风景优美的瑶家圣土,她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8万,有瑶、汉、壮等24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28.7万,占世界瑶族人口近十分之一,它以瑶族人口最多、居住地域最广、发展潜力最大而被誉为"神州瑶都"。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5次深入江华大瑶山,他曾说:"全世界最值得研究的两个民族,一个是犹太民族,另一个便是中国的瑶族。"  相似文献   

9.
<正>在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边界,有一方风景优美的瑶家圣土,她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8万,有瑶、汉、壮等24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28.7万,占世界瑶族人口近十分之一,它以瑶族人口最多、居住地域最广、发展潜力最大而被誉为"神州瑶都"。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5次深入江华大瑶山,他曾说:"全世界最值得研究的两个民族,一个是犹太民族,另一个便是中国的瑶族。"  相似文献   

10.
大瑶山位于南岭西部广西弧形山脉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还居住着壮、瑶、汉三个民族,总人口为134719人(1987年),其中壮族57147人,瑶族45196人,汉族32376人。大瑶山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它神奇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态环境闻名遐迩,吸引着大批专家学者前往瑶山腹地进行有关民族、社会、自然资源等方而的考察,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曾于三十年代中期(1935年)偕同夫人王同惠女士在大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从教学风格、学科建设思想和学问情怀三个方面对费孝通先生一生探索的榜样意义进行阐发。费先生在教学上倡导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从实求知的教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面向实践、学以致用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追求上达到将家、国、天下自觉统一起来的极高境界,他宏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追求,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念,分析和研究了青藏高原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认为从事藏族教育的工作者,他们的文化自觉对于明确自身的文化处境以及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文化紧迫感与使命感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只有当人处于文化自觉状态才能真正的、有意识的推动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化自觉使人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跨文化语境下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从而实现教育自觉,实质性的推进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外,还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如何理解和看待多元文化和他文化,并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应更为广泛,尤其要加强对汉族、非民族地区、非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扩大到除学校以外的其他领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并可创新方式,综合应用,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受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启龙  杨洋 《民族学刊》2020,11(1):105-111, 145
乌瑞(Uray Géza,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他在藏语言、藏族历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乌瑞的学术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藏学启蒙时期(1940-1948),藏学研究初级阶段(1949-1973),全身心投入藏学研究阶段(1973-1991)。其对藏族方言、古藏文的研究包括对藏文动词结构、藏文词后缀的探究;其对藏族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古藏文历史文献的考证,以探讨吐蕃时期的历史制度等。乌瑞的研究成果体现其丰富的文献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他对古西藏文献学的一些难题和有争议问题有着颇为审慎的判断力,这使他成为一代典范。目前,国内学界对乌瑞的研究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马林诺夫斯基阅读了费孝通的《汇材经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费先生的《汇材经济》代表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费先生逝世已经7周年,但是一生践行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依然为社会学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启发。实现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的关键是社会学古人类学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6.
苏杰 《回族研究》2020,(1):78-84
黎光明是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学人。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情谊与学术传承,虽辗转粤、京、赣、川多地而未曾稍衰,体现在引入学术研究之门、奠定学术成长之基、"拉回学术研究之轨"等方面。文章根据《顾颉刚日记》《顾颉刚书信集》及相关史料,略述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交谊,再现一代文史大家如何对待和培养学术传人的生动过程,展示传奇回族学人黎光明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对一个学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学术心路的追忆、对其作品的肯定和对其衣钵的传承,这应当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一种追求和共识。2019年8月29日,著名回族史学家杨怀中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于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学者而言,肉体的生命结束了,但学术生命没有终止,先生身前所著的学术著作、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会因后来者的阅读和传承而得以延续。文章以杨怀中先生的《回族史散论》为切入点,回顾杨先生的系列著作,梳理杨先生的学术心路、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以期在先生学术著作和为学之风的勉励中前行。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2月,费孝通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活动之后,不顾78岁高龄,进入南岭山脉瑶族聚居区考察,并就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建立南岭瑶族经济开发协作区等做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记录了费老此行谈话的内容,并探讨了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子逸 《民族学刊》2016,7(4):47-55,113-116
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published in the 1940’s by Fei Xi-aotong,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rural society. Up until today, it is still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social conditions of pre-modern China . By making a comparison with the theory of Gemeinshchaft by Ferdinand T?nnies,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Fei’s main social theories and shed light on his thinking about Chinese moderni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Ferdinand T?nnies, Fei defined Chinese rural society as a community in his From the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