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晓丽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2):51-5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的道德型文化和以“求治”为目的的政治型文化。其政治理想是稳定 ,哲学理想是中和。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这种以“入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和以“出世”为主导的道、佛思想互补而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化精神 ,必然会影响文学创作并积淀、渗透其间。这种影响最早显见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2.
刘国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9-50
《诗经》中的思妇诗是周代以家庭夫妇关系为社会纽带的治国观的反映 ,是周代社会服役制度给夫妇尤其是妻子带来痛苦和影响的反映 ,在审美及生活意识方面反映了周人反对徭役、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关雎》诗解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桂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16-23
依照礼乐制度及相关文献材料,<关雎>当作于周召分陕而治时期.<关雎>本义应从主题义与主旨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关雎>蕴涵着对殷周交替时期的淫乱风气与抢婚习俗的批判并确立了妇德观.<关雎>诗用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毛诗大序>释义准确而后来诸说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4.
沈璐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9,(3)
临近深秋,在夏日里归去的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一个静静的夜里。在万物浸入梦乡时,她将呓语悄悄地放在万物的梦里。此时的我还没有安然入睡,而是在温暖的灯光下思索着令人心生厌倦的习题。一阵凉风吹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地开始敲打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们柳亚子纪念馆得到了叶楚伧庚申年12月19日在广州六榕寺的一首“寿苏诗”。此诗《叶楚怆诗文集》未收,今抄录如下: 东坡生日,南社同人集六榕寺。用石禅韵,率呈同社诸子。 放歌昔作铜楚语,生日今招玉局魂。 石上姓名犹谪吏,塚中狸鼠渐成村。 文人片语能亡国?通鉴千秋苦覆盆。 除却逃禅无解法,又留微翳是春痕。 社末叶楚伧初稿 相似文献
6.
鲁原先生的新著《人生元本一首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出版)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唐诗鉴赏和评论著作,如先生在前言中所言,"这是一本关于诗的书,又是一本关于人的书,确切地说,是关于诗人的书."我认为这里的诗人有两重含义:一是本书以评传的写法,对初唐至唐末50余位诗人的性格、心灵、命运遭际加以呈现,在对这些诗人的选择、发掘中,显示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鲁原先生独到的透视角度和理论修养,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以新的研究视角对于个人化的唐代诗人的再发现;二是鲁原先生作为当代一位极富情感、以捕捉诗歌精灵为己任的诗人学者,在呈现唐代诗人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个个人化的作者.本书之所以能完成双重含义的指向,源于作者以人为本位的诗学表述方式,源于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本体追问.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3)
《诗经》开篇之《关雎》一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研究者也颇多。从美学审美角度来看,该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雎》一诗展现了生动的人物美、崇高的爱情美,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众多的美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许全亮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历来对《诗经·关雎》主旨的理解意见不一。本文将《关雎》置于艺术活动系统中加以研究。应用系统论的原理,从作品自身系统、创作系统、《诗三百》、时代社会系统几方面对《关雎》作了分析,肯定其是一首爱情诗。并对产生歧义理解的原因作了解说。 相似文献
9.
刘润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40-43
《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爱情诗 ,它以抒情男主人公直抒怀抱为特色 ,从而与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爱情诗的传统 ,即通过特定的意象隐示“女主人公”之情 ,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美学趣味的变化显示了儒家伦理对社会人生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黄海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9-101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四始"之首,关于诗主旨历来聚讼纷纭。然就文本层面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和文化层面礼乐制度的制约来看,《关雎》诗都体现了一种符合封建礼乐文化的有节制、有理性的男女恋情,是诗经时代理想婚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葛屦》是一首爱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祥保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诗·魏风·葛展》应断为爱情诗.不是“刺相”诗。诗歌所写女主人全可能是一位新娘,或者是一位处在热恋之中并即将成为新姐的年轻女子。其理由如次:先说第一章:“纠纠葛展,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纠”,《说文解字》:“绳三台也。”“纠纠”则是纠而又纠之意,高事先生《诗经今注》所谓的“纠缠交错貌”甚是。可见诗中所写甚屦是细细而纠、密密缠成的,做工很细致,穿了它不仅可以履地,甚至可以履霜。从这两句诗中,人们似乎难以悟出一点甚屦是“破”的意思,也看不到“缝衣女受冻”的任何暗示.因此,陈子展先生《国风… 相似文献
13.
14.
王仁铭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好了歌解注》并非如脂砚斋批语一样 ,是一一实指《红楼梦》中的人物 ,而是泛指 ,概括世人闹嚷嚷到头来一场空的状况。《飞鸟各投林》也并非如某些红学家所言 :“曲名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而是实指《红楼梦》人物的命运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说贾府衰败之意 ,从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5.
三月的雨是一首飘逸的诗。它总是以美的姿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以轻柔动听的旋律回荡在人们的耳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诗人笔下,春雨无疑更具诗情画意,令人陶醉,让人着迷。 相似文献
16.
树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0(1):13-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必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去理解它们之间的"三角"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金宝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3):35-3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简有“《关雎》之改”句,关于“改”,各家释说不一,李学勤释为“改”,学者们多从之。本文在儒家诗教的前提下,对《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汉以来“三家诗”关于《关雎》的评说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该字释为“改”,完全符合“三家诗”对《关雎》的理解,从而对李学勤的释说,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肖月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新近拜读《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所刊胡义成同志《〈伐檀〉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诗》一文,细味文理,对其中有些认识不敢苟同。现仅就《伐檀》诗的主旨问题提出拙见,与胡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詹亚园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4)
【说明】1918年5月至12月,郁达夫以七言绝句形式作《自述诗十八首》,对自己十七岁以前之家境、行踪、兴趣、志向、学业、情事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这组诗写得清新俊 爽而又凝炼深沉,是其求学日本期间比较重要的旧体诗作。 春风秋雨,感逝水于流年;檀板金尊,忆繁华于昨梦。自来海外,屡见霜飞;检点平生,不无泪落。况托生箕口,飘零有王右掾之悲;作客江亭,流落感韦中郎之遇。辽东只鹤,栖近鹪鹩;光范三书,运逢张角。嗟乎,人非木石,谁独无情?我纵猖狂,天何太忍!盖闻日斜庚子,贾生陈伤鹏之辞;陬正摄提,屈子有怀沙之赋。题诗答问,青莲已创作新声;自述成篇,小子徒追随后武已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