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对于这一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而标点断句也不尽相同。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这样的: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标点的《资治通鉴·秦纪二》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2.
一、“室”属营州之“室韦”邦族的母主命星 “室”宿又称“营室”,在上古夏禹阜夷(伏牺)氏更封而称“室”,从族氏声标谱系来说,至、室当是夏禹姒氏女系为“子”姓的变笔,是司母辛氏之女,母族自然是韦(围)氏,为帝舜的女系之族。二十八宿命名在公元前2309年夏禹复辟母权制遗风之后,而“营宿”一星宿的命名,当在舜封十二州,更命改制的公元前2319年,岁在“辛已”之际。  相似文献   

3.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4.
忌妬,一般来说,并不是一种美德。但在中国古代,“妬”这个字眼却有它特定的含义。《大戴礼·本命篇》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妬,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为什么说“妬”会“乱家”?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当然,这只是在富人是如此,穷人有时是连一个妻子也养不活的),如果妻、妾  相似文献   

5.
对古文字“家”“室”考释的不同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浅说我国的家长制家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我国古代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以前,对土地、财富和妻子及奴隶等劳动人手,都称为‘家’、‘室’,或‘家室’连称。”依据何在呢?该文作者说:“室,甲骨,金文都作(?),字从(?)(至),旧注未辩,拙意此象战败灭族之人,成为他人之‘室’,即如土地、财货的奴隶。古代部落聚族而居,‘族’,甲骨文作(?),象在一旗帜下,同仇敌忾,共同作战。战败族灭,放下武器,故箭子倒著地面,成为他人之奴隶,谓之‘室’。按室为奴隶之说有误,自甲骨卜辞、两周青铜器铭文以下一切古文献中,室字从  相似文献   

6.
一最近阅读秦瘦鸥的《小说纵横谈》,其中有《闲话“狭邪小说”》一篇。他写道:“狭邪小说这个名称,见之《中国小说史略》,大概是鲁迅先生所首创的吧?其实他指的就是专写妓院的说部。”他在介绍中谈及这类书中有一部出版较迟而名气特别大的,即漱六山房张春帆的《九尾龟》(1910年出版):“我清楚地记得,抗战前不久,走进上海那些大学或中学的宿舍,还可以在不少同学的枕边发现这部‘巨著’。其影响之深且远可以见矣!”“为什么它会特别走运?照我看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九尾龟》这个书名怪得好!不象《海上繁华梦》之类那么平淡。据说《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是把这个书名当作浑号送给他小说里的一个人物的。那人是个大官(很可能指的是盛宣怀),娶了不少妾侍,却无力周旋,以致广田自荒,每个妾侍都有了‘情夫’,作成他做了九尾之龟。”此书在上海颇有影响,在北方也有不少读者,尽管《九尾龟》中夹杂着许多“苏白”。1922年11月14日,北京高等师范趁建校十四周年纪念,对来校参观者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是“你最喜欢读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北朝的再嫁、后娶与妾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北朝的再嫁、后娶、妾妓诸问题。作者认为:在北朝,再嫁是自由的,但守节仍被时论颂为女子的崇高品行,且佛教的兴盛还助长了部分厌世女子的守节之风;北朝轻贱庶出,后娶之风流行,妾的地位低,常类于妓,妾与妓的区别在于是否注入主人的家籍,但元孝友言“举朝略是无妾”是夸张失实的。  相似文献   

8.
逸对《离骚》首六句之注,颇多讹误。“皇考”非言父,亦非言曾祖,乃言受氏之祖;“伯庸”即是,此伯庸乃楚武王之长子句王庸。“降”非言屈原出生,乃屈原自言降神;所以选“庚寅”,是因重黎此日被帝高辛所诛而成神。“度”非言时节,亦非言器度,乃回、次之意;“肇”乃“兆”之假借  相似文献   

9.
言意关系是自《易传》始至禅宗以降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而庄子的言意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语言符号学(语义学)思想的基础,对魏晋之际言意之辨发出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影响。为此,本文拟从哲学语义学角度》对庄子的言意思想试做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宋。何谓“言”? 庄子说:“夫言非吹也,有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末定也,果是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为异于觳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齐物论》)“吹”,指风吹。“觳音”,鸟之出卵而鸣。“辩”通“辨”,别也。“夫言非吹也”,郭庆藩《庄子集解》云:“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必有诠解,故曰有言”。“言者有言”,“即  相似文献   

10.
《汉唐方志辑佚》标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辑录了久已亡佚的汉唐地方志书达440种,40余万字。吉光片羽,极为珍贵。辑佚者用功之勤,采辑之广,令人钦佩。唯标点尚有瑕疵。今以该书页码先后为序,举例讨论。11页:陈留县裘氏乡,有澹台、子羽冢。按:澹台子羽即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澹台为复姓,子羽是字。标点者将姓与字点断,误以为是二人合一冢。22页:许嘉年十三,父给亭治道坐,不竟,当得鞭。嘉叩头流血,请得免,由是感激读书。按:“坐”是动词,为法律用语。“父给亭治道,坐不竟,当得鞭。”“坐不竟”意为因“治道”未能如期完工而获罪,应当受鞭刑。…  相似文献   

11.
《史记·魏公子列传》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俾倪”一词究竟是描摹谁的表情举止?二是侯赢自刭的原因何在?现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一、俾倪者是朱亥而非侯赢每读《史记·魏公子列传》,总是被迎侯生一节的传神描写所吸引,同时也为“俾倪”一词究竟是描摹谁的表情而困惑。现行《史记》标点本及各种选本,虽然标点有所不同,但“俾倪”一词系表述侯生的情态却是一致的,《辞海》、《词源》中的“俾倪”条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从1988年秋开始使用的现行中学语文通用教材,与修改前相比,显著变化之一,是课文类别由讲读与阅读两类,改为讲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三类,且两类自读课文都以明确的标记予以注明。 为什么将“阅读”改为“自读”?怎样指导学生自读?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阅读”改为“自读”,不是简单的名称更换;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  相似文献   

13.
断句错误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点古籍,“‘点’不断,理还乱”的情形时有所遇,即使是明清笔记,语不艰深,也会有断句错误的现象。不明典章,不查史志,是致误的一个原因。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其卷八有一段话是这样被标点的:“《五代史》:伪梁朱温时司天监上言,日辰内戊请改为武,盖温父名诚戊,字类成,故司天监以此谄之。”(第162页)标点者以为五代后梁朱温“父名诚戊,字类成”,司天监为了避讳,请改干支中的“戊”为“武”。粗粗一读,似乎很通,然而细细一辨就成问题了:如果温父果真“字类成”,与所避之“戊”不涉,这里是大可不必写进去的。只要写“父名诚戊”就能说明避“戊”改“武”的原由了。而且因避“诚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认为:关盼盼为张建封之妾,《燕子楼三首》(“楼上残灯伴晓霜”)为关盼盼所作;张殁,关不肯改嫁,独居彭城故燕子楼十余年,相传白居易作诗讽其不为■殉情,盼盼作《和白公诗》等。本文据实考证:关并非张建封之妾,而为其子张愔之歌姬?堆嘧勇ト住?“楼上残灯伴晓霜”)是张仲素的作品。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是步原韵和张仲素的,刺盼盼之说无据。盼盼《和白公诗》,系明人之伪作。  相似文献   

15.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16.
靺鞨族大氏所建立的渤海国,其族系,《新旧两唐书》说法不同. 旧书《渤海传》:“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书《渤海传》:“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一称为高丽别种,一称为靺鞨附高丽者.金统??先生《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九《丛考》对此依违两可,他开始似乎倾向旧书的说法,但接着又说:“考粟末靺鞨为勿吉七部之一,居于长白山之北,高丽盛时盖已并而有之……高丽既亡,大氏一族迁于营州,后来李尽忠之乱,东渡辽水,保聚于东牟山,北即粟末故地,去大氏所居故地亦不远,其所治之民亦多仍粟末部之旧,故旧新两书皆以粟末靺鞨称之……总之,大氏一族初附于高丽,  相似文献   

17.
“此”已见于甲文,其形体或作“”,或作“”,或作“”,或作“”。甲文语法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卜辞里指示代词用“之”和“兹”,那么,甲文的“此”是不是一个指示代词呢?殷契中用“此”字的卜辞,据[日]岛邦男氏《殷虚卜辞综类》所录,共二十二条,而其中文辞比较完整者,计十余条,兹录如下: 《粹》三八○ 王其又(侑)娀一(妾卩)……此受祐。 牛,王此受祐。 [按:粹三八○为对贞卜辞,共五段。这里录的第一、第五段。郭沫若《殷契粹编》“老释”六○页谓:“此五卜乃一事,即王将侑母戊,其用一(妾卩)平?一(妾卩)乎?羊乎?少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陆游《老学庵笔记》标点本(李剑雄、刘德权同志点校)卷九,有如下一段:蜀父老言:王小皤之乱,自言“我土锅村民也,岂能霸一方?”有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初,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锦箱锦衾覆一襁褓婴儿,有片纸在其中,书曰:“国中义士,为我养之.”人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故蜀人惑而从之.未几,小皤战死,众推顺为主,下令复姓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上流传:曹操奸诈,感到生前没做好事,死后会有人挖他的坟墓 遗命设了七十二疑冢,使后人莫知真墓所在,以逃尸骨遭诛。这种传说,可见之于下列各书: 一、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疑冢”篇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人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发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二、明·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第七十八回载,曹操临死时,“……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  相似文献   

20.
《礼记·檀弓》:“公叔禺人迂负 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质疑 《礼记·檀弓下》有云:“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按:为下文分析方便起见,暂不加标点符号。)汉郑玄于“息”后读断并作注:“见走辟齐师将入保,罢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 后人读《礼》注《礼》多以郑氏此注为准。譬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