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先前的交易环境已由线下交易为主逐步转变为基于线上平台的交易,金融产品市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征。结构性产品繁荣发展的背后蕴藏着极大风险,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对结构性产品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投资者信念和预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交易环境变化可以加剧投资者心理偏差,进而使其产生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和行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结构性产品供需研究、心理偏差与投资者情绪等个体心理因素、交易环境变化以及风险测度理论与方法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结构性产品风险测度研究应将外部交易环境变化和内部心理偏差因素共同加以考虑,以有效地实现新环境下复杂金融产品市场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结合点。本文从互联网平台盈利模式的视角,结合长尾市场和平台经济理论,分析了国内现有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运营的三种主要模式: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产品。研究表明:P2P网络贷款盈利模式相对成熟,可持续性强;互联网络理财产品次之,但货币基金模式单一,存在投机性;众筹平台盈利能力不明朗,有待创新。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崛起对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形成冲击,并向金融业的核心领域拓展。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  相似文献   

4.
横空出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正在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理财产品凭借其便利、低门槛、低成本的优势,以燎原之势开创了草根理财的新时代,并因此而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且极可能造成一种"金融半脱媒"的状态。然而,作为金融创新后起之秀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问题,需要市场参与者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潮流之一。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在带来商机和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金融格局,给监管部门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为了通过法制手段遏制P2P平台跑路等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含义,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主要的产品模式及其风险,提出了基于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导向和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感知风险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标准风险测度理论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进行量化,进而从微观层面构建个人投资者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感知与决策模型.同时,在模型中尝试引入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偏差来探究其对投资者感知风险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过度自信投资者更相信私人信号,低估私人信号中噪声的方差,进而影响其对结构性理财产品标的资产到期价格分布的估计,过度自信可导致投资者高估结构性产品获得较好情境收益的概率,并随着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高估概率程度加剧,最终导致投资者感知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7.
规避通胀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与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产通胀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并给予其合理定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金融工程组合分解技术构建一种创新型幂式双障碍敲出期权,该期权可以作为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内嵌期权,从而获得一种创新型幂式双障碍理财产品,运用风险中性定价理论将复平面的围道积分应用于Laplace逆变换给出期权定价模型,以中国银行HJB0903v为例,研究中国规避通胀风险的黄金挂钩双障碍理财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并分析黄金价格波动对HJB0903v触及障碍的概率和理论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发行价格稍高于其理论价值,隐含溢价率为0.81%;波动率的增加使触及障碍的概率增加,使理论价格先小幅增加后大幅降低,最终趋于某一稳定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行业分类视角引入商业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及其创新变革,剖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及其潜在风险。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应立足自身禀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普惠金融支持度,对其监管应体现包容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理性条件下的风险偏好与投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清 《管理评论》2004,16(12):10-18
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度量,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经典的风险偏好度量方法,例如均方效用函数度量法,是建立在传统的理性假设之上,与现实经常不符。本文通过考察VaR计算模型中的逆问题.提出并论证了一种不再依赖于传统理性的风险偏好度量方法;然后,借助于该法.对非传统理性条件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基于其上的投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投资者的最佳投资选择。作为应用.我们选取了1997年至2001年间我国三大金融投资领域: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的有关数据.对在我国三大金融投资领域中的最优投资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已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并阐述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适度展望。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和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给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金融市场呈现复杂多变、交叉融合的特征,传统的金融市场和监管理论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风险管理需要。本文从金融网络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引入信用惩罚函数和操作风险函数,考虑到加强社交网络关系可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建立了由资金供给者、互联网金融中介、传统金融中介、资金需求者四种类型金融参与组成的、集成资金流动网络和社交关系网络的金融市场超网络模型,进行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建立包括净收益最大化、社交网络关系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将约束条件放松为单边约束,研究包括上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最后通过算例的MATLAB仿真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与否社交网络关系水平,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不同;社交网络关系水平对互联网金融中介和传统金融中介具有影响作用;为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有效性,降低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中介需要合作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知能力有限,主要依赖外部“价值信号”形成自己对收益期望的“愿景”,从而简化投资过程。据此,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新的三方博弈模型研究银行与数字金融平台之间的竞争决策,以探讨当银行有选择其销售顾问能力水平时,如何利用投资者的价值感知和对手特征来占客户对“愿景”错误理解的“便宜”,从而将这种系统性偏差转化为另一种获利来源。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强度的有效配置提升了银行的竞争力,但投资者剩余往往被完全剥夺。有趣的是,在同平台竞争中,银行增加了提供金融知识培训的额外动机,并且可能更喜欢强敌而不是弱者。此外,银行应该努力控制服务成本,以规避监管者为防止恶意竞争而禁止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Managing credit risk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forecast aggregate losses on existing loans, predict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loans will be on the books before prepayment or default, analyze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particular segments in the existing portfolio, and project payment patterns of new loan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re tools created for these functions in a large California financial institution. A forecasting model with Markovian structure and nonstationary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is used to model the life of a mortgage. Logistic and regression models are used to estimate severity of losses. These models are integrated into a system that allows analysts and managers to depict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loans and portfolio segments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scenarios. With this information, analysts and managers can establish appropriate loss reserves, suggest pricing differentials to compensate for risk, and make strategic lend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H-Expectile方法的VaR和ES尾部风险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别和确定风险因素的贡献是资产或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十年,下端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和预期不足(Expected Shortfall,ES)是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中两个常用的风险度量工具。Kuan等[1]在一类条件自回归模型(CARE)下提出了基于expectile的VaR度量-EVaR。本文扩展了Kuan等[2]的CARE模型到带有异方差的数据,引入ARCH效应提出了一个线性ARCH-Expectile模型,旨在确定资产或资产组合的风险来源以及评估各风险因素的贡献大小,并应用expectile间接评估VaR和ES风险大小。同时给出了参数的两步估计算法,并建立了参数估计的大样本理论。最后,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民生银行股票损益的风险分析,从公司基本面、市场流动性和宏观层面三个方面选取影响股票损益的风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风险因素随股票极端损失大小的水平不同,其风险因素的来源及其大小和方向也是随之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股票质押率的合理与灵活设定对于降低质权人风险,从而避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现有研究和实务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地基于波动率来计算股票质押率,而忽视了流动性、杠杆和交叉持股等因素对股票质押率的影响,即在股票质押率定价过程中未能考虑质押标的的流动性风险和组合再平衡风险。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杠杆对投资者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机理,以及交叉持股对质押标的的正反馈效应,构建了一个兼顾波动率、流动性和组合再平衡风险的股票质押率定价模型。另外,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杠杆及流动性冲击均显著影响股票质押率;且与仅基于波动率预测的传统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定价模型所计算的股票质押率要显著低于前者,结果证明本模型确能有效解决杠杆过高、交叉持股情况下,股票质押率的合理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风险因子多元厚尾分布情形下的信用资产组合风险度量问题.用多元t-Copula分布来描述标的资产收益率分布的厚尾性,同时将三步重要抽样技术发展到基多元t-Copula分布的资产组合模型中,拓宽和丰富了信用资产组合风险度量模型.同时,并运用了非线性优化技术中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来解决重要抽样技术中风险因子期望向量估计.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比普通Monte Carlo模拟法的计算效率更有效,且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所要估计的损失概率的方差,从而更精确地估计出信用投资组合损失分布的尾部概率或给定置信度下组合VaR值.  相似文献   

17.
A complex financial system comprises both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We distinguish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issue complete contingent contracts or incomplete contracts. Intermediaries such as banks that issue incomplete contracts, e.g., demand deposits, are subject to runs, but this does not imply a market failure. A sophisticated financial system—a system with complete markets for aggregate risk and limited market participation—is incentive‐efficient, if the intermediaries issue complete contingent contracts, or else constrained‐efficient, if they issue incomplete contracts. We argue that there may be a role for regulating liquidity provision in an economy in which markets for aggregate risks are incomplete.  相似文献   

18.
将复杂网络理论最小生成树(MST)算法和滑窗分析相结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市震荡的背景下,以2003年至2017年的上证A股收益率数据作为实证样本,构建股票市场动态关联网络,并从网络节点移除和连边变化两个角度出发,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市场稳健性质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整体上在金融危机之前和之后较为松散,而在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期间则变得非常紧凑,节点的度分布和影响强度分布更加聚集。这意味着在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期间,系统重要性公司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其股价的变化对其它公司将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事件对股市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域性事件(股市震荡)比全球性事件(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更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对网络连边的稳健性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整个研究时段网络的存活比率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随着步长的增加,网络的存活比率急剧下降,这意味着股市网络相关结构的长期稳健性是减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