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自然无限的仰慕之情,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自所生活的国度造成了他们在文化、哲学以及美学认识上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语言风格,创造出相异的意境,从而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和威廉@华兹华斯是两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诗歌在思想性、题材和意象选择上各不相同,并折射出他们不同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赋予世界文学以不同的内容与风格.田园诗也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作者自身的社会实践造就了作品特色的显著区别.本文通过欣赏马洛、华兹华斯、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对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一个大胆假设,即马洛以自然为仙,华兹华斯以自然为母,陶渊明以自然为妻,试图揭示社会实践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处世理念与作品风格,既有不少相似之处,又因受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宗教观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抗衡的是在西方思想史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以追求普遍性知识为特征的思辨意识哲学。在人类文化哲学漫长的历史脉络中,维柯、卢梭、赫尔德和卡西尔的哲学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从而为系统的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人类文化哲学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也就具有与社会批判理论等其他形态的文化哲学相互整合的潜势。而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它则呈现出促进文化哲学诸形态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相同点在于,从宏观上来看,二者作为一种哲学形态,都是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微观上来看,二者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二者的理论边界不同以及对二者的分析和评价不尽一致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孟浩然《宿建德江》与华兹华斯《咏水仙》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西山水诗歌在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渊源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双璧 ,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 ,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 ,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 ,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 ;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文的结论是 :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 ,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渴慕心灵的自在,并与自然亲密接触以期返回生命的本真。他们的自然诗歌都大受欢迎,但陶渊明的自然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熏陶,是"由内而外",藉由内心的通彻、澄明而反观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则受泛神论的影响,是"由外而内",借助恬静、神性的自然抚慰内心的忧伤,从而收获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文化人.菊的清香高洁是陶渊明人格与品德的写照,"陶菊"作为诗歌意象和一种文化语码,是高雅清逸的志趣、旷达疏放悠然忘世的情怀的标志.唐人接受了陶渊明文学作品中"菊"的文化内涵,并将之进一步阐释、光大.唐人几乎言菊必称陶,表达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认同.唐人在重阳之诗中歌咏"陶菊",使陶渊明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传统的重阳节文化之中,进而生成了具有新的文化内蕴的重阳节文化,不仅提升了重阳节的文化品格,也确立了中国文化中"菊"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有两种相左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本文旨在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内涵,揭示其价值性意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在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  相似文献   

13.
实践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即完成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所形成的重要基本特征远不止这些或者说更为重要的并不是这些。以实践转向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研究对象和哲学逻辑基础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把握这些重要基本特征,才能准确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如何 ,这始终是哲学的根本使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力图从一种与前人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综合性的、功能性的诠释。他创建的符号与文化哲学就是从人的符号功能入手 ,把人看成是“符号的动物” ,而人类的整个文化系统就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而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整个世界,从而建构起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了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从而使哲学的主体也发生了彻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界文革前的研究焦点是阐释和解读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同时对某些"异己"的科学流派思想予以非理性的批判。然而,"非正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即理工科出身的自然辩证法爱好者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精神,深入贯彻并灵活运用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之中,使国内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始终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学术对话。自然辩证法具有马克思主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采取取消主义的态度是极端错误的。改革开放后,自然辩证法教材的基本构架为辩证自然观、辩证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并且向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扩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哲学前沿与自然辩证法传统蕴含着一体性:系统科学群加深了对辩证自然观和科学中辩证法的理解;科学哲学有利于深化对科学观中"科学本性"的辩证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使得科学方法论原理更为精致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当代认知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夯实了科学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为我国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哲学自身,特别是其两大阵地之一的讲坛哲学却存在很多背离哲学本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整个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必须对讲坛哲学进行改革。要想使改革切实有效,必须抓住两点:一是立足于哲学自身的特点,二是充分理解哲学的价值,然后再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哲学的学科定位、学派定位和功能定位三个角度发表过对“哲学是什么?”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的基本内容。从哲学的学科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把哲学和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强调哲学学科的非实证性;从哲学的学派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突出了自身哲学的实践特征与辩证特征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从哲学的功能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能够开发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思维范式,同时哲学具有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