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提出商榷,主要观点是:1.在元杂剧《窦娥冤》中,桃杌把窦娥判斩并不如苏文所说“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的“基本合乎情理的判决”;2.在法庭上,原告张驴儿的陈诉并不比被告窦娥的申辩更可信;3.即使在古代,窦娥在刑讯逼供下承认“药死公公”也不能称为“证据之王”;4.窦娥的冤案不是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文章提出,在进行“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时,务必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切勿步入误区。  相似文献   

2.
任百丽 《殷都学刊》2001,(3):112-112
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通过窦娥和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命运、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和她们的反抗精神。戏剧开场便写了窦娥的苦难身世,三岁丧母,七岁又离开了父亲。窦娥因为父亲窦天章借高利贷被抵债卖给蔡婆做“童养媳”,这是窦娥悲剧命运的开始。好不容易熬到十七岁与丈夫成婚,生活刚刚有了一线希望,可不久丈夫偏偏又死了,她从此跌进了漫长无边的痛苦生涯。她开始对命运产生怀疑。残酷的现实使得窦娥放弃了对今生…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窦娥冤>之所以成为名剧,大概是引起了饱受封建体制摧残的中国百姓的共鸣.我知道,在中国越是弱势群体就越是崇尚这位"复仇女神".多少年来,一旦有人受到侮辱和委屈,甚至连到法院打官司告状,都拖着窦娥的长腔喊冤枉,偶尔还声称自己"比窦娥还冤".  相似文献   

4.
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元曲《窦娥冤》为材料分析该剧隐含的几个重要的法理学问题。作者论证了,剧本中没有证据表明窦娥的悲剧是官员贪污腐败的产物,不是官员的司法道德问题,而主要是由于裁判者的认知能力和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局限;同时,分析了当代语境中的“铁证如山”、“无罪推定”、“刑讯逼供”等法律问题在历史场景中的意义;此外,对该剧的人物性格和戏剧结构以及中国传统的部分鬼戏作出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5.
评论《红楼梦》人物尤三姐的悲剧,必然要涉及两种《红楼梦》(脂本与程本)、两个尤三姐(曹雪芹的原作与高鹗的改塑)的问题。文学史家刘大杰早就比较过两个尤三姐的优劣①。近几年来,《红楼梦学刊》与《红楼梦研究集刊》等刊物上,更有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②。本文所论,主要以脂本中的曹雪芹笔下的尤三姐作为依据③,故不再涉及程本中的改塑情况和有关版本对照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窦娥的时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黑暗时代:官吏昏聩,恶霸横行,道德败坏,弱肉强食。以蒙族为贵的元朝,汉人地位十分低下。青年守寡的窦娥,面对和承受的种种压迫异常沉重,在黑恶势力的逼迫下最终沦为"死刑犯"。无独有偶,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也曾经沦为"女刑犯"。她们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给我们带来深沉的思考和不尽的感喟。  相似文献   

7.
范春香 《中州学刊》2005,(5):232-234
苔丝与四凤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天使"型人物,而她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她们的悲剧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环境、男权思想、伦理道德,和她们自身的性格缺陷等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区别,她们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苔丝具有反抗精神,而四凤只是一味地顺从,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相似文献   

8.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并非仅限于官僚统治欺凌等社会外在原因,同时还有"小人物"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因,其中,因循守旧不思转变观念的思维模式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思想原因,软弱怯懦、不思反抗的逃避行为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作者再现"小人物"保守思想和懦弱性格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小人物"灵魂的拷问,完成人格形态的批判,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  相似文献   

9.
盛唐边塞诗有两类,一类是入幕文人作品,一类是非入幕文人作品.前者多关注战斗过程,后者多关注战争性质.高适<燕歌行>是后者的代表作,它本质上是一篇"和作",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原作的影响和制约.原作者"客"当为时任张守珪幕府管记的王悔;"感征戍之事"是有感于原作所述"征戍"之事,而非针对张守珪不惜士卒;其形式颇有特色,而非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窦娥的卒年和贞节观念《窦娥冤》对窦娥一生经历作了概察:她七岁别父,作了童养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上二年丈夫“害弱症死了”,接着守寡三年;正当她孝服将满的时候,遭张驴儿的坑害,被贪官杀死。照说她死时正好二十二岁。但《元曲选》中的《窦娥冤》在两个地方出了破绽:一是第一折窦娥的自白:  相似文献   

11.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公地悲剧"是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结果,"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公地悲剧"在于产权不清,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在于产权支离破碎,故要整合产权.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具有"公地"特性,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国有企业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反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黑勒针对产权分散和多头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浪费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反公地悲剧"的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反公地悲剧",其主要形式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部门保护主义行为和团体保护主义行为.要克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反公地悲剧"行为,必须整合产权,让使用权和管理权得到统一;下放权利,让责、权、利得到统一;提高认识,让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3.
陈建华 《晋阳学刊》2009,(1):103-107
苏力教授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存在着两处明显的硬伤:一是不明白版本变迁。错把后人改动的剧本当作关汉卿所作,造成了失实;二是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元杂剧的艺术特质,对关目情节进行了过度的文本细读,以至于过分泥实,混淆了文学作品与史料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太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太空.但是太空越来越遭受到哈丁所说的"公地悲剧"的危险.越来越多的"牧羊人"(行为体)在太空公地上放牧更多的"羊群"(功能各异的航天器),导致"草地"退化,即太空轨道越来越拥挤,卫星有可能相互碰撞;卫星频率变得稀缺;太空碎片越来越增加了撞击航天器的几率.为获得最大收益,美国还增加武装的"羊群",即采取太空武器化政策,进一步导致太空安全环境的恶化,影响着人类持续利用太空.在目前无法签署禁止太空武器化条约的前提下,解决太空安全的公地悲剧的途径,似乎只有曼瑟尔·奥尔森提出的小集团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目前,有三种小集团方式可提供太空安全:欧洲集体太空安全;中国发起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与欧洲、俄罗斯开展太空合作,迫使美国在太空安全问题上采取合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王杨 《理论界》2004,(3):113-114
引言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一、译作:原作的再生本雅明为波德莱尔《巴黎雕像》译文所作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向被视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提到了译作是原作后起的生命这一观点。译作的依据当然是原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文章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译作所依据的并非原作的生命,而是原作的来世。本雅明认为翻译总是晚于原作,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周相录的指责,回答下述5个问题:"<丽情集>本更接近陈鸿原作"谁提出及是否诬陷周相录"攘人之美";"陈氏元(原)文"的是非问题;张、周谁最先发表<长恨歌>研究论文及提出情爱、批评可以兼容的问题;"注释"问题;"梦谢"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辞赋述略>为自标甚高的"静一学术论丛"系列专著之一.稍加检视.全书选题意义阙如,没有任何学术支点;文字竞六成属辞赋原作引文,近四成属作家生平和文意串释,学理逻辑空缺;全书没有一条注释,没有一处显示参考、吸收或驳正前人观点,参考书目中直接相关著述仅三又三分之一种,几自闭于学界视野之外;作者欠缺基本学殖素养,在句读辞赋原文时,不少地方破碎文本,错谬百出.如此"学术",犹欲垂范学界,令人警醒深思.  相似文献   

18.
<琵琶记>是一部典型的"大团圆"作品.分析并论证其悲剧性质,对于深入认识这一经典作品十分必要.<琵琶记>悲剧性质的确定当中还蕴涵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对于认识悲剧特质,正确理解悲剧作品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20.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