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收购是敌意收购的产物,二者都是围绕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展开.反收购如同敌意收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通过立法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反收购法律制度.文章拟在简介国外反收购立法的基础理论及立法例的基础上,就我国反收购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希望对完善我国证券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收购已经成为了具有高竞争力公司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收购与反收购大战愈演愈烈,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制度急需构建,以此来规范反收购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因此,强化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规制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也将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比较英美的立法模式,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提出一些实践探索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曾巧艺 《理论界》2012,(6):51-53
随着商业领域中收购的兴起,与之相应的反收购活动也愈发热烈。对于反收购的决定权问题,综观前人的大量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应该采取英国式的严格限制董事会反收购权限模式,问题是实践中,我国很多的反收购的行为实际上是由董事会主导的,股东在反收购活动中并不是很活跃。本文前两个部分对制度本身进行解构,对于决定权的三种典型模式:"管理层决策权"模式、"股东会决定权"模式和"监事会决定权"模式进行了说明。接着介绍了我国现今的立法现状和实践中的情况,试图说明该项立法在中国现今法律环境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收购对股东来说意味着丰厚的股票溢价,而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来说,则可能意味着失去公司管理权,因此,大股东往往极力反对收购,而普通股民往往希望促成收购.如何协调这一利益冲突是公司治理的难题.各国立法一般将收购防御措施分为前期防御策略和后期防御策略,分别加以规制.我国收购立法只有后期策略规制,这就等于实际控制人可以利用公司的投票结构,在公司章程中排斥收购--"占山为王".这样少数实际控制人就有可能限制了多数股东的权利.文章解构利用章程反收购的方法对公司、股东、董事利益的影响,从而为理解优化治理、提高公司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张启峰 《理论界》2008,4(6):88-89
本文针对我国具体的反收购实践和立法现状,分析和借鉴英、美反收购权立法模式,就我国反收购权立法模式的抉择提出个人见解,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收购立法和相关法律配套措施的具体建议。本文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为切实解决反收购实践中的法律困惑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反收购作为证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建立我国反收购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 ,其中应包括 :遵守反收购的原则 ,实施反收购的条件 ,采取反收购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建越 《兰州学刊》2005,2(3):174-175,185
管理者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分析我国管理者收购的立法漏洞的基础上,试图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管理者收购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管理者收购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各国公司立法及相关学术观点的比较,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作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及实际,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明确起诉原告股东的资格。其次,应明确代表诉讼的对象范畴。第三,应建立股东代表诉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明确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其他程序性问题,如管辖法院、诉讼时效期间等。  相似文献   

9.
面对来势迅猛的外资并购,对于反收购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政府犹豫不决,立法混沌不清.文章围绕反收购的价值、反收购的主体、反收购的方法展开讨论,认为应当肯定反收购的法律价值,同时分别赋予股东会和董事会反收购的权利;文章分析了反收购的各种方法,希冀成为我国反收购实践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鲁建刚 《理论界》2001,(2):39-40
上市公司收购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活动 ?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法律制度变迁意味着什么 ?它将把我国的经济生活导向何处 ?如果收购对我国企业制度的变革和资产的重组有着积极的作用 ,怎样能够促进收购活动的开展。为了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视觉角度不一 ,股民们看到了股市的生机 ,经济学家看到了产权交易的实践 ,而我们作为法律研究者看到了收购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及深层本质。一、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基本原则上市公司收购立法之保护目标公司股东正当权益的宗旨 ,只有体现为明确的原则并贯彻到具体法律规定中才能实现。公…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涉及到对目标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对目标公司及其股东、收购者、其他利益主体均有重大影响。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要约收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国外立法相比,我国《证券法》对要约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制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抵押担保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结合抵押担保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抵押立法中若干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剖析了立法之不足,其中重点对不动产抵押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提出了完善我国抵押担保立法的建议.文章的主要观点包括应区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益性收回与惩罚性收回对抵押权的影响;应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应建立抵押期间制度;应规范房地产期权抵押;应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为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保护公司及中小股东合法权益而设置的。我国《公司法》对此虽有原则性规定,但因没有相应的诉讼程序加以配套而形同虚设,公司控股股东以及董事、经理等高管人员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国亟待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从分析我国的立法现状着手,针对公司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成功的立法经验,来探讨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架。  相似文献   

14.
敌意收购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是经过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而引起股权变更的一种法律事实。由于每一起敌意收购都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敌意收购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 ,本文从分析敌意收购法律关系入手 ,对敌意收购立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法律制度框架作了较为深透的分析 ,同时亦就我国《证券法》对敌意收购规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体系或一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需的外部环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立法、管理与实施、资金的筹集与运营等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对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何丹 《江汉论坛》2001,(8):50-52
公司收购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推进和股票市场的建立已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规范上市公司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也已建立。但是,通过实践,也表现出了这些法律制度的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的构想,主要是完善“三大制度”,即信息披露制度、要约收购制度、协议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是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盛行的做法。协议收购的法律制度既被决定于和体现了经济因素,同时又通过所形成的制度约束,使立法者、监管者和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进行着反复博弈,不断地强化着协议收购制度的合理性。但应加强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建立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制度,加强和完善小股东的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法律上探讨并解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事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的安全、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经营宗旨与组织机构 ,在收购不良资产及进行债转股中的法律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一种权利救济制度 ,在婚姻立法中予以确认 ,意义重大。它使法律从过去的维护形式正义逐步转向维护实质正义 ;它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 ;它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审判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该制度的立法不足也在所难免。针对该制度在立法中的内容失之过简 ,操作时还有一系列实际问题尚未解决的状况 ,本文对“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过错范围、过错性质以及过错赔偿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人公司这一特殊的公司形式。我国目前的公司立法也对一人公司作了一些规定,但很不完善。文章从一人公司的涵义和特征,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最后着重介绍了我国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并对如何完善一人公司制度提出了几点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