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唯物辩证法提出了挑战,使其面临着压力,同时也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开放和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形态的唯物辩证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系统科学的整体性特点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唯物辩证法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系统科学对普遍联系思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图景的认识,从整体上促进和推动了当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范围、普遍性程度及其使用的基本范畴来看,系统科学方法主要是一般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为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唯物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在正确地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过程中,唯物辩证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科学是研究"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不论从本体论还是形而上学根基讲,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最基本的特征。然而究竟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其内涵与特质是如何逻辑地展开、从而使得系统科学思想史成为可能?本文从系统整体性的外在表征、整体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及系统整体的生成演化机制三个方面揭示系统科学整体性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进步必然给哲学的发展带来影响.系统论的创立及其广泛应用,对于哲学是一较大的振动,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们的认识中是如此.如何看待系统论给哲学带来的影响,其说不一.下面,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一般系统论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关系.关于系统的定义名目繁多,在贝塔朗菲那里,系统被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的特征是它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与环境的紧密联系,等级性、目的性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不是个别元素属性的总和,其功能也不是单个元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系统论所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系统内部的结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客观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们以前对于联系作过许多研究,从哲学上来看,概括起来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从无限多样的联系中揭示并区别出了诸如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表面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随着本世纪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又概括出了许多新的联系,如由于系统论的出现,提出了整体性联系与非整体性联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根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含义及其本质,并指出了积极做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加速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性,深入地论证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理论体系,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及其人们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可惜,这种体系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特征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所需条件的角度,阐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论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具有间接性、阶段性、相关性、整体性和风险性等特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这一物质世界之科学概括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传统体系,其实质是一个矛盾辩证法体系,它强调矛盾分析,即分析一综合法,忽略了系统综合,即综合一分析法,这无疑是一个缺陷。当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探讨系统辩证法的若干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仅就系统的联系和发展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 (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 )和主观逻辑 (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 )的统一 ,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 ,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和一门具体科学 (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 ,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 ,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整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理论集中体现着整体性精神,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离开整体性精神,孤立理解、执行“生产力标准”,是导致发展观错误并导致发展中出现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遵循科学发展观更高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精神,全面理解与执行“生产力标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吕国忱同志的专著《整体性原则、方法及其应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作者打破现有的哲学观点和理论体系,把哲学、自然辩证法、新兴横断学科和具体科学熔为一炉,从中筛选出“整体性”问题,进行具体论证。统观全书,作者用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和新颖的体系,对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方法以及它们的具体应用等问题,深入浅出,进行论证。该书旗帜鲜明,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人们在改革中作出正确的决策,排除各种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列宁在阅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所写的《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是否包含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否构成了辩证法的完整体系?对此,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它是列宁批判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丰硕成果,它科学地表述了辩证法的基础、原则、规律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说《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设想。为什么说《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设想呢? 我认为,首先要从这十六条要素形成的过程来理解。列宁构思和表述《辩证法的要素》,看来有一个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列宁之所以着手写辩证法的要素,与黑格尔没有将辩证法的环节讲清楚有直接关系。黑格尔是这样说的:“这个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通过它,那开始的普遍的东西从自身规定为自己的他物,它应该叫做辩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转化"。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文章系统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本质、条件和要求等。  相似文献   

15.
按照正常逻辑,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理论应该转化为好的实践结果,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完全如此.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其关键性的原因在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中介环节没能很好地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文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论述了中介的特征、作用及中介研完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整体性,探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体性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战争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诸多复杂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系统观,这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引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朝着胜利的方向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多年来理论学习和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以及从事研究《方法论》教学实践的体会 ,提出了关于知识经济和哲学若干相关问题的见解。其中 ,特别强调了对科学的哲学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元动力作用 ,当前应充分地予以重视。否则 ,将有损于生产力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甚至会错过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试论消费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和研究探讨消费力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的一个标志,它表明人类已有可能在生产力发展提供较丰裕的物质基础上,能更科学地认识自身消费能力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不断提高消费力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个长时期中有一种倾向:只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学习、研究、宣传甚少,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其它规律和范畴是无足轻重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造成许多失误。为弄清理论,端正思想,本文就辩证的否定及其基本方式作些探讨。一否定,从客观的意义上说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乃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反映;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范畴,具有着鲜明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并且三者是有机地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