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蚕丝绸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对策文/王玉荣中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最早的国家,其发展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了唐代,更趋鼎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丝绸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丝绸走上全面振兴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  相似文献   

2.
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的分期问题,最早见于山东军区战史,该书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创建时期(1938年5月——1939年3月),三角斗争尖锐化时期(1939年3月——1943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再发展时期(1943年3月——1945年8月),全面反攻时期(1945年8月——1945年9月)。后来,济南军区大百科全书送审稿中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为三个时期,1939年——1940年为初创和发展时期,1941——1942年为最困难时期,1943年至抗战胜利为恢复和冉发展时期。《山东党史通讯》1985年第7期刊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将山东抗日根据地史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历来都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一种优势。要使这种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我省的蚕桑丝绸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就必须解决蚕桑丝绸生产的管理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书讯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艳玲等撰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一书于2004年12月由大连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教育部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及其后继者、捍卫者的全球化认识和回应为主线,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长点和实践生长点之间的关系。该书由导语和七章组成,即第一章:全球化论争及其认证;第二章…  相似文献   

5.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义训法研究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我国训诂学义训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40年代的开创阶段,对义训法的定义和分类都比较粗疏、零乱、芜杂;二是70~8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定义和表述更加通俗明确,但仍嫌粗疏,不够科学,分类也不全面;三是90年代以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为代表的渐趋完善阶段,该书所建立的义训法体系全面、系统、科学,独树一帜。综观20世纪我国义训法的研究,走过了一段从粗疏到严密、从零散到系统、从芜杂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城市化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关注点.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揭开了济南市乃至山东近代化的序幕.由济南大学党明德教授、林吉玲教授主编的<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该书是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研究项目,齐鲁书社2004年9月出版)一书,对作为近代自开商埠从而成功地走上开放之旅的省会城市济南百年的发展进行了集中研讨,为人们了解济南的昨天,关注济南的今天,展望济南的明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与已有的全国各地的城市发展史研究著作相比,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介组织是沟通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连接农户与市场、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蚕桑中介是以经营蚕桑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村经济中介组织。通过对永新县蚕桑中介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山东腾飞的引擎在海洋 ,优势和希望在山东半岛 ,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是顺势应时的重大举措。应将海洋强省与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一起列为山东省第五大发展战略 ,以青岛、烟台为“龙珠” ,以威海、东营、潍坊、日照、滨州为“两翼” ,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圈、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半岛城市圈和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圈的骨架 ,翘起山东腾飞的“龙头” ,以此带动到 2 0 10年山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严肃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就是从选题到研究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甚至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并且显示一种哲学发展的人类学意义。该书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宏观背景,从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切入,并从历史观、文化观、政治哲学等层面系统、深入地揭示土家族哲学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发展,具有明显的前沿性特点。该书特别重视研究民族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因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王翔著《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通过对中日两国丝绸生产和贸易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为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的不同命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是近年来关于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4.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对后者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会生存》作为一份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制定教育政策时参考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文章考察了该书在中国产生影响的阶段及其特点,比较全面地探究了该书对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并对该书在中国引进及其影响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具体提出,国际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必须由著作本身到相关理论,必须由文本的引进到实践的应用,必须正确对待“影响的焦虑”,实现由一味的借鉴到自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本文从山东民间剪纸所体现的齐鲁文化内涵人手,分析了山东剪纸的共性特点与各自的区域性特点,进而剖析齐鲁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给予山东民间剪纸的综合影响,强调从文化角度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民问艺术.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对后者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抗日动员,突出表现为以顽强和长期的军事斗争感召广大民众,深入乡村社会为民服务打动民众,以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抗日宣传方式引导民众,以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凝聚民众,以革命根据地与日伪、国民党统治区的横向比较启迪民众。正是经由广泛深入的抗日动员,山东抗日根据地达到了抗日动员的目标,并为此后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一书作为清代金石学之滥觞,奠定了其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以《金石文字记》著录碑刻为研究对象,将顾炎武行迹与该书所记碑刻所在地相互参考,辅之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可初步考索出顾炎武自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十八年(1679)这二十三年间在山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访碑情况。囿于材料,顾炎武顺治十三年之前是否进行过专门访碑尚待考证,但康熙十八年登嵩山确为其访碑之终。顾炎武正是通过实地考察、旁搜博采才占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其金石学研究和《金石文字记》成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西域诸国中,于阗(即今和田)历来以产玉和出丝而著称于世,人们赞誉其为丝绸之路上的“玉邑”和“绢都”。但是关于古代和田的采玉和蚕桑生产还没有人系统地进行过研究,有些文章和论著虽涉及到这些问题,也往往不作深究。探讨古代和田的采玉和蚕桑生产,论证学界众说纷纭的某些问题,对于开发建设边疆,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