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主体本位教育观.本文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提出主体本位教育观的历史必然性;从主体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体本位教育的本质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如何确立主体本位教育观.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与教育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正确认识教育主体及其特点 ,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既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作用 ,也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近、现代民法及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5.
“人格本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在我国是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提出的 ,当时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而言的 ,是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以及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域 ,已由原先的仅仅是基础教育大大地拓宽为整个大教育。关于素质的涵义 ,随其作用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已由其原指先天性的生理条件 ,发展延伸为先天与后天的结合 ,而经过拓展了的涵义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即人的素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是针对人的思考和行动能力而言的 ,通常对于素质的理解涉及三…  相似文献   

6.
论学生主体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问题及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关注、争执不休且难以定论的问题。而在这些争辩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误区:即主体概念涵义的畸变;以单项活动代替整个教育过程的活动;把教和学两种活动不同质的矛盾两方面捏在一起。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且动态发展的,它经历了自失的主体形态、自我的主体形态、自觉的主体形态三个阶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主体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丰富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法本位观探正——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争鸣雀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8.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声名鹊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9.
论素质教育的主体与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素质教育 ,是中国教育改革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主体与核心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关键在于转变教师职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实施中又必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准,属于社会法。首先,可以从西方法律思想的视角认知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其次,可以从法律理性的视角审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征;再次,可以从毗邻学科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内涵。社会本位是经济法的根本性质,也是经济法区别于传统的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根本标志。经济法只有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主体”的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林林总总的不同意见 ,主要是没有区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中的主体”以及“师生的主体性”这三个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辨析 ,认为学生是教育主体 ;通过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分成三个层次、不同维度 ,从逻辑上指出了当前几种典型观点的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的知识本位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以知识为本位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非常显明的特征。知识本位教育虽然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对学生素质发展同时具有局限性和负效应。面临时代发展对发展性教育的呼唤,应该根据发展性教育的要求对知识本位倾向教育加以变革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一次社会实践,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来自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愿望,从而提出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注重自身素质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主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主体教育的最根本特征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方面),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质量观、方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主体教育的另一个关键是明确目标体系。统计表明,主体精神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方面,主体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调节、环境适应能力。主体教育还要求教育方法上的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本质特征的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形成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脱离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 ,单独把人的能力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难与“个人本位”价值观划清界限。因此 ,2 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还是应以社会为本位 ,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为本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在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需要大量合格教师的迫切要求下产生的,是教师职业日益成为一种专门的事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它的基本理论假设是: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大多是在大学里获得的,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无论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还是非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都对师资培育和教师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也存在着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理论脱离实践、教育实习成效不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本位是指法的基本理念、基本目的。经济法的法律本位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其法益目标,以社会公平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法具有社会本位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教育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本位教育,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通过教学计划改革,科学设置人才培养四个能力模块,在教学环节上通过建立三阶段、四层次实践模式来强化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的能力本位价值观出发 ,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并从有关实际调查资料中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的差距 ,得出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 ,高校人才培养应具有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