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20年中国完成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后,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将转为对相对贫困的治理。市场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会,也衍生出转型贫困问题,包括农民的留守型相对贫困和迁移型相对贫困。从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对相对贫困应该采取发展型治理策略,通过经济开发、建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贫困群体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相对贫困的缓解,同时避免对农民造成伤害的土地征用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绝对贫困化”一直作为无产阶级合法性的理论依据而被学术界所广泛承认,本文从“绝对贫困化”的源头出发,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提出了“绝对贫困化”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等观点,只有不断改革现有的积累模式,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分配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减贫政策主要集中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减少,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上贫困,而且表现为健康生存能力贫困和贫困主体知识贫困等多重相互影响的贫困,呈现出多雏形态特征。本文在分析贫困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发展视角来分析女性的人文贫困及反贫困的路径选择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首先,从反贫困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实现人的发展的前提是消除贫困.只有消除贫困,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公平的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消除贫困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是反贫困的价值归宿,是反贫困的动力保障,人的发展在反贫困中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其次,从女性贫困群体的人文贫困状况来看,就业性别歧视是女性生存能力贫困的关键,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女性权利贫困的应然,教育程度低下是女性发展能力贫困的基础,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女性自由发展的瓶颈.再次,从反贫困路径的选择来看,需要制定有利于妇女精准脱贫的倾斜政策,完善基于性别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贫困性别统计与监测评估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女性反贫困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致使“相对贫困”成为一个活跃的热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界定和测量贫困的两种方法,二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两种理念。作为政策理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既有差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贫困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发散的思维和包容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指数等新概念。在现代贫困研究的过程中,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在政策理念和行动策略上的响应,现在的问题是要将其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依据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思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成员的自由,应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衡量贫困,贫困的根源是缺乏能力与机会。因此,要想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不仅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受助者的能力,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以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经济贫困问题,提出了许多扶贫解困的主张和措施;学术界对经济贫困问题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各种论著和研究报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对于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文化贫困,人们却很少关注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综合概念。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贫困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一般来说,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8.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未来工作重点.很多学者从相对贫困的定义与标准、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状况、分布特征和致贫原因、减贫战略调整以及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果从相对剥夺的角度来看相对贫困,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诱因,却是国内研究鲜有触碰的视角.在前人研究和一些案例调研的基础上,试图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诱发相对贫困,进而提出在生态环境视角下研究相对贫困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理念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探讨两类问题:环境损害型相对贫困和生态保护型相对贫困.前者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外部性所导致的相对贫困,包括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脆弱群体的健康损失、收入减少和风险增加;后者则是指恢复生态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执行使一部分人牺牲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所导致的相对贫困,包括生态补偿政策和未来实现碳达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发的失业和收入减少.由此讨论公正转型概念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以期对未来相对贫困长效解决机制的构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脱贫致富主体意识的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湘赣老区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来看 ,精神贫困是经济贫困的重要原因 :①思想僵化 ,缺乏创业精神 ;②智力浅薄 ,不具备发展能力 ;③生产盲目 ,经济效益不佳。因此 ,老区人民要脱贫致富 ,就要开化其主体意识 ,扶贫始于扶志、扶贫贵于扶心、扶贫重于扶智。优化文化环境、抓好“两基”和职业技术培训、整顿和培训领导班子、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和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消除贫困来源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依据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思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成员的自由,应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衡量贫困,贫困的根源是缺乏能力与机会。因此,要想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不仅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受助者的能力,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贫困的不同定义方式梳理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并澄清与贫困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其定义的方式很多,这包括了与绝对贫困概念相对应的相对贫困概念的提出,与客观贫困概念相对应的主观贫困概念的发展,与收入贫困概念相对应的能力贫困概念的创立。能力贫困及其应用是对收入贫困概念的丰富和发展,笔者对此加以重点述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能力贫困是数字时代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尝试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体现为教育知识能力的偏差、获取信息能力的缺乏、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低下,并呈现整体连片性、代际传递性、能力脆弱性、贫困多维性、问题持续性的特点。上述问题受个体异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制度政策等多要素影响,实则反映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保证不高、防护性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提升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未来需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强化资源共享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底层民众权益,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认识生态贫困是讨论生态扶贫的逻辑前提。把握生态贫困应当确立人的维度和生态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贫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的生态关系“恶化”而导致人的贫困。生态贫困是指人类因“生态”致因而无法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陷于贫困状态中。它主要分为环境退化型、自然灾变型、能力脆弱型和行为后果型等四种生态贫困类型。生态扶贫要消除的是生态贫困。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贫困实质是缺少自由、缺少生存发展机会与能力的可行能力贫困。传统的反贫困政策以问题为导向的补缺型公共治理,其直接的目标指向于生存意义上的经济贫困,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凸显不足。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与发展理念及目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政策模式。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而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嵌入为我国农村扶贫开辟了社会政策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深度贫困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发展能力与机会的缺失以及心理的失衡与自然、经济上的致贫因素交织互构使得深度贫困不断地积累和沉淀,并突出地表现在地域与人群两个方面。深度贫困主体的现实境遇启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治贫理念、方法和路径,发挥伦理关怀的功能。伦理关怀是深度贫困主体的内在需要,无论从责任、正义角度还是基于关怀伦理立场,社会都有为深度贫困主体提供伦理关怀的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以生存为基础,完善“深度贫困”的物质关怀体系;以尊重为宗旨,满足深度贫困群体的精神需求;以制度为保障,促进深度贫困群体的权利实现;以发展为目标,培育“深度贫困”消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观点举要     
儿童贫困也不仅仅是因家庭经济困窘而不能享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发展机会的匮乏、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贫乏、表达自己要求和希望的权利缺乏、以及参与权利的缺失等。儿童贫困既是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重要原因,也被认为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将在2020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中国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此背景下,贫困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绝对贫困问题将被相对贫困问题替代,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会日益突出,贫困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且贫困不仅是收入问题,更表现为社会排斥和阶层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在于防止脆弱人群陷入贫困、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此,中国的贫困治理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从超常规转变为常规的贫困治理,而转变的核心是从聚焦贫困地区逐步转变为聚焦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贫困问题是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农民工贫困主要表现为经济贫困、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力资本不足和社会排斥是造成农民工贫困的主要原因.包容性增长理论倡导机会平等、增能和赋权、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此视角下,通过对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行开发以实现增能,通过废除社会排斥制度和构建社会安全网络以实现赋权,是治理农民工贫困的有效举措;农民工贫困的缓解,可以提高农民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更公平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增加社会包容度.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占据真理和正义的制高点。它借鉴更超越了国际"包容性增长"理念。其超越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目标追求上,它实现了从全体人民共同受益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的超越。第二,在分配不公原因认识上,它实现了从机会不平等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认识的超越。第三,在调节手段上,它实现了从机会平等到所有制调节手段的超越。第四,在效用上,它实现了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绝对贫困和解决相对贫困的效用的超越。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全面审视相对贫困的内涵和测度,从制度、资本和文化等方面讨论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从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解决相对贫困的关键环节,提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此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基础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