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似无讨论的必要。然而,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说明,许多经济学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提法是混乱的,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法正相反。在经济学著作中,讲到货币的本质时,一般都说,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例如,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货币”条中的定义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林与权等同志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货币流通与信用》一书中说:“货币是商品;但它与普通的商品不同,是特殊的商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货币是特殊商品还是一般商品进行过争论。这些争论所围绕的货币的定义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给出的定义。根据马克思本人下的定义,货币是一种加上了限定词的商品,从而它是一个特殊的商品。然而,这个限定词并不针对某个特殊的物理—自然属性,并不特指某个特殊商品,而只是限定了该商品所执行的社会性职能,因此,这样的商品只能是一般商品。综合起来看,货币是特殊的一般商品。因为黄金是一般商品,其他特殊商品在与黄金的交换中甚至只是在与黄金的比较中也把自己化为一定量的一般商品。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促进对现有工交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提取、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今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礼欣、田椿生两同志《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折旧基金要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并提出了改进折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5.
货币所有者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社会经济关系不是自然造成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7.
吴启文、陈长畅两同志在《论在真理界限上可能隐藏着错误》一文(见《学术研究》第三期)中,比较系统地谈了他们对真理与错误关系问题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对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混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高健生、刘宁同志的《小型化是家庭发展的趋势——兼评托夫勒的“回家论”》(以下简称‘高文’,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十分精炼地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家庭的发展趋势,得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并对世界闻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回家论”作了评价。在绝大多数主要问题上,我是同意高、刘二同志意见的,但对家庭功能的发展趋势,我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商榷。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人类家庭发展的总趋势——小型化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读了《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刘弟久同志《国营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商品》一文后,很受启发。鉴于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我在此不揣冒昧谈一点自已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刘弟久同志,并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产品成为商品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吗? 刘弟久同志说:“商品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无论是分析简单商品生产还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都把劳动的社会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上述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的论文,就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问题,与李崇淮同志进行商榷.以后,李崇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又发表了《就当前货币形式答谭寿清同志》,同时在《江汉论坛》1984年第7期上,发表了《联系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纸币能否直接代表商品价值?2.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信用货币能不能摆脱"货币由一种特殊商品来充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12.
馬克思在《資本论》中关于商品的定义,明确指出商品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換价值。这个定义既适用于研究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也适用于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总是把使用价值轉化为价值,具体劳动轉化为抽象劳动,作为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特征。我  相似文献   

13.
方文同志在去年九月十八日《文汇报》上,以《谈谈社会基本矛盾》为题,确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样两对矛盾。这虽然是我国理论界若干年来普遍流行的观点,但是,是否符合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却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方文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理论界流行着一个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与商品经济不同的概念.刘国光同志在十四大后不久的一篇文章①中较早地提出了这一论点,讲得较多较系统,并据此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阐述.刘国光同志这篇文章中的其他论述我是赞同的,但这一见解却并不正确,商品经济在其本来涵义上与市场经济是等同的,不应也不能从它们相互区别上来理解和阐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当前,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理论界早已越过这个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上面.但由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否有区别的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作些必要的探讨,就此与刘国光同志作些商榷,以期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15.
<正> 陈乃圣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的内容》一文,主张"社会主义产品成本既不是c+v,也不是c,而应该是c+v+m".我们对陈乃圣同志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特写此文商榷.陈文的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应该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而不应该以贷币支出来计量,以货币支出来计量,成本的内容是c+v,而以劳动耗费来计量,成本的内容就是c+v+m.其实,以货币支出来计量,还是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这只是形式,不会改变产品成本的内容.陈乃圣同志之所以主张用劳动耗费来计量产品成本,其内容就是产品价值,其症结在于没有把握住成本耗费的主体,即产品成本耗费于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了蔡尚思同志《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一文,觉其思路宽广,论证多方,很富启迪之功;所提:一、表面尊孔,实则反儒,二、称赞游侠,倾向墨家,亦独开蹊径,不落俗套。敬佩之余,却又觉得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辨正,愿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蔡同志。  相似文献   

17.
从黑格尔以来,把“形而上学”理解为“反辩证法静的同义语,这是早已成为定论的了。近几年来,有人却认为,形而上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门有存在价值和生命力的科学。这种见解,以肖君和同志在《学术研究》1983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8.
何伟、韩志国二同志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在大多数问题上也有同感。但对《试论》中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的观点与分析,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否消失的问题。《试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所以劳动力仍然是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又占有和支配着生  相似文献   

19.
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李先焜同志撰文提出是语言而不是思维形式。我则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而不是语言。 我们认为,说研究逻辑必须研究语言,甚至说逻辑直接研究的是语言,这本是对的.因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互为依存的.浯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表现。因此,逻辑学要总结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必须研究语言,只有透过语言才能“捕捉”住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特别是逻辑学的创立阶段,人们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本来茫无所知,人们更是只有通过语言去探索。但是,逻辑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研究语言不同。后者研究语言在于总结语言(形式)的规律,而逻辑学研究语言,则在于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的规律。另外,逻辑学一旦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后,就可以撇开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当然,逻  相似文献   

20.
我拜读了198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成有信、李克敬《论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作用》一文,受益非浅,但对其中某些观点却未敢苟同。如说在古代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剥削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古代剥削阶级社会的公式”。按照这样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