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2.
怪诞手法在美国文学中极为常见。处于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爱伦.坡、麦尔维尔和安德森均娴熟地使用了怪诞描写,且各具特色。爱伦.坡着力塑造一个怪诞与恐怖交织的畸形世界,麦尔维尔用怪诞手法来凸现人类理性的有限和人性的复杂,安德森笔下的怪诞人物则是集"扭曲"与"甜美"为一身、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所适从的梦想者。这三位作家通过怪诞描写,深入地剖析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两个世纪以来的众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就当代文学中的苏州形象而言,陆文夫的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朱文颖、荆歌、叶弥和戴来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后新一代苏州小说家的成长,他们在创作中对苏州形象有着不同向度、不同程度的书写,呈现较大差异性。但整体而言,新一代小说家与苏州城市文化的亲源关系较为疏远,城市形象在他们的创作中不具有突出的位置。小说家个人的成长背景以及这20年来的苏州城市变革是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支撑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性应该包括它的社会性、自然性两个重要方面,完美的人性是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如何使两者达到统一,是文学实现其本质特征的重要表征。由于人性是受社会各种条件制约的,所以它在不同时期,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形态。考察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过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人性     
文学反映人性具有普遍性,文学要多侧面地反映人性就要为人性寻找不同的载体;文学要深刻地反映人性就要深刻地观察、思考,并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学要概括地反映人性就要善于积累、概括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陆文夫的文学创作为苏州城市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泛政治化的年代,他凸显了"天堂"的人间性,让人性的温暖流淌在小巷深处;他以民间立场将叙事的中心定位于城市中的小人物,百姓生活的烟火气让城市变得感性和柔软。是他让苏州变成了一个被阅读的城市,当代文学中的"苏州形象"是他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文化散文建设中,创作和批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文体探索。"人性阅读"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总结的有效创作经验。以现代文化审美观,对历史人物做灵魂拷问,发掘历史文化精神,从而提升当代人的文化人格,体现了作家鲜明的文化自省精神和高度的审美转换艺术。"人性阅读"是基于人性的客观性、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文学深入地、艺术地表现它的可能性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0.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丰富了文学研究方法 ,深化了文学研究对“人”和人性的深层把握 ,值得文学研究界重视  相似文献   

11.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时代吴国建都于此,至今已达二千五百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座文化古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它始终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巍然屹立在碧波荡漾的太湖之滨。苏州作为吴国都城的历史,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但它却为苏州城市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营建苏州城,无论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还是城市的设施和交通,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而已。春秋时代吴国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它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苏州的山山水水,几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在春秋时期人性觉醒和艺术觉醒的滋养下,文学开始自觉。六经对形式技巧和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六经的文体分类、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自觉的文学理论意识、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修饰辞令、孔子对文的重视及《左传》的"有意为文",均可作为春秋文学自觉的明证。"春秋文学自觉"是本是源,"汉代文学自觉"及"魏晋文学自觉"是末是流,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的"再醒觉"。探讨中国文学自觉应该从本源探讨起,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体现出激荡的现代文坛中一份独特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人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当然要描写人性。所以人性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多年来,人性却成了文学的忌讳。许多阐发人性的文章,许多表现了人性的作品,都被冠以“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恶谥。在一些批评文章中,人性与文学倒成了互相排斥的异物。二者真好像出生在两个不同门第家庭里的一对情侣:一方面情意  相似文献   

17.
对于众说纷纭的“王朔现象”,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严肃态度,将其置入当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来加以考查。因为“王朔现象”将文学还原为生活,把人性复归于自然,用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来彰显个性,生动地揭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最终填补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中的历史缺席,并确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学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柬,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解剖重复的含义是理解小说整体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麦尔维尔的作品带有明显的重复现象,重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恰恰彰显了其社会、种族、宗教、人性等主题的多样化,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中呈现出的意义也不同,而这正是真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