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汉早期有一部鲜为人知的剧作《灵光》。《戏剧艺术》1979年第三期发表的《田汉剧作年表》,注该剧为“失传”。笔者前不久在1921年1月出版的《太平洋》杂志2卷9期上读到,现作一简介。 《灵光》是田汉继“处女作”《环珴璘与蔷薇》的第二部剧作,1920年10月18日午前10时作完于真  相似文献   

2.
南国社与南国周刊温欣荣南国社为现代文学艺术团体。1923年田汉曾编辑出版过4期《南国》半月刊,1924年又在《醒狮周报》附刊《南国特刊》20多期。1926年田汉主持成立南国电影剧社,拍摄故事影片《到民间去》,1927年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商定...  相似文献   

3.
(一) 田汉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戏剧家,他在剧坛上崭露头角,是从1922年他的《咖啡店之一夜》在《创造》月刊发表后开始的。 田汉(1898·3·19——1968·12·10)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从十岁那年,祖父同人家定完了卖最后遗产的文契后,”他家就与“咸同以来的大地主的荣誉告别了。”子孙们“从此就打上丁无产阶级的新文印了。”(《上海》),少年的田汉“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田汉选集·前记》),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反映在他后来的话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田汉曾被曹禺誉为“是一部中国话剧史”的梨园领袖,他的一生就是一串曲折生动而又具有历史意味的故事。当然,田汉也因其艺术创造所涉及的广博领域和一生中诸多的“敏感”点构成了对传记作者的挑战。董健的《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对此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田汉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参与新诗讨论的长文《诗人与劳动问题》。此文将无政府主义的"劳动"概念引入诗歌讨论,结合诗人人格修养与无政府主义社会改造的话题,突破了当时关于新诗形式与内容讨论的基本框架,为新诗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考。将其放回田汉早年的文学与社会活动以及少年中国学会社会改造实践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考察,可以在更开阔的视野中看待早期新诗理论的框架与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田汉同志有一部独幕话剧《女记者》。关于这部剧作的写作时间,1979年第四期《戏剧艺术》发表的《田汉剧作年表》和1980年内部出版  相似文献   

7.
田汉与鲁迅     
在三十年代,田汉与鲁迅曾有过很多交往.在交往中他们结下了战斗友谊,也产生了一些误解.直到今天,人们只知道田汉是鲁迅所说的“四条汉子”之一,甚至误以为田汉曾化名“绍伯”攻击过鲁迅等等,不论是鲁迅的著作还是田汉的著作的“注释”仍然认为“绍伯”就是田汉的化名.实际上,有些事情完全是因时代的关系由“误解”产生的.为了进一步弄清田汉与鲁迅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诸如“四条汉子”问题,“绍伯”文章的由来等问题,笔者依据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作如下论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田汉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27年.据《鲁迅日记》1927年11月23日载:“晚得田汉信,夜复.”田汉的信遗失,内容不得而知.当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文坛的时期.鲁迅和田汉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着斗争.鲁迅以杂文为武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文化事业的罪行;田汉则以戏剧为阵地,创办南国社,带领学生以穷干苦干的精神开展“民众的戏剧”运动,通过戏剧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内战、追求真理、向往自由光明的进步思  相似文献   

8.
谈及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实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曹禹、夏衍、田汉等人的剧作,很少有人知道诗人兼小说家的王统照“五四”时期也曾在戏剧园地里进行过笔耕。事实上,早在1921年王统照便发表了论文《剧本创作的商榷》,稍后又于1922年发表了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他在话剧理论倡导与剧本创作方面不仅时间早(《死后之胜利》与陈大悲的《爱国贼》、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同年发表),且剧本为多幕剧。在此之前,除陈大悲等少数人的剧本之外,一般以独幕剧居多。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具有鲜明的现代美学观念和剧本独创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石评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发表了不少小说作品。自1924年2月26日在《绿波周报》上发表处女作《病》后,就陆续在《京报副刊·文学周刊》、《妇女周刊》、《蔷薇周刊》、《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只有梅花如此恨"》、《弃妇》、《偶然来  相似文献   

10.
田汉戏剧艺术具有双重的现代性追求与多样的本土化倾向.从现代性视角看,田汉初期的复杂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说是灵与内、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不如说是田汉对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追求.从本土化视角看,田汉希望通过写意精神、传奇色彩、音乐手段、戏曲元素等"民族形式"使戏剧对于启蒙与审美的双重追求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话剧登上中国舞台而蓬勃兴盛,即写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然而遗憾的是,1921年前后,《终身大事》、《娜拉》、《群鬼》、《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剧作演出失败,面对如此情形,很多戏剧家都在思考探索。陈大悲等人提倡“爱美剧”,蒲伯英等人提倡“职业剧”,北大学生提倡“平民剧”,洪深呼吁建立严格的表导演制度,田汉则组织在野的“南国”戏剧运动……。 当田汉、洪深、陈大悲等戏剧家在国内艰辛探索时,在大西洋彼岸,余上  相似文献   

12.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他在中国抗战戏剧创作中竖起了一块丰碑,他在中国抗战戏剧理论上飘扬起一面火红的战旗。一、田汉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1937年“七七”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沉睡的华夏大地,震撼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田汉,更是心情激荡,义愤填后。他以笔作刀枪,挥毫疾书,仅用几天时间便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芦沟桥》,在南京大华、国民、新都、首都戏院首演,擂响了中国戏剧舞台全民抗战的战鼓。抗战八年,他先后…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年二月十三日,鲁迅出席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秘密召开的成立大会,是这一政治团体的发起人之一。会后,鲁迅和郁达夫、田汉、郑伯奇、冯雪峰、沈端先等人联名发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谴  相似文献   

14.
程思远同志的《政坛回忆》第七章第七节《李济深的动态》,有些材料与史实有出入。现根据狄超白、胡希明、唐章、李镇靖、陈残云、万仲文等同志的回忆材料和当时的《新华日报》等报刊的文字资料,作如下订正。1.《政坛回忆》说李济深先生“1944年2月,曾出席南岳军事会议,后去柳州和中渡参观水利、农场和矿业。6月,桂林疏散,他才回到苍梧原籍。”李到柳州和中渡参观,确有其事,但就李这段时间的整个活动来说,这是次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李拒绝赴渝履新,而留在桂林,是要对抗日救亡、保卫家乡有所作为。具体来说,他做了下面几件有利于抗战的事:一是支持了西南剧展,李担任名誉会长,利用他的社会地位减少各方的阻力,使历时三个月又五天的进步戏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同意田汉同志的建议,由李出面组织有柳亚子、龙积之等人参加的“长老团”,并以该团名义,发动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献金劳军运动;三是参加田汉组织的“国旗献金大游行”,李与柳亚子,龙积之等乘坐宣传  相似文献   

15.
以左翼文学为界 ,田汉的艺术理念有着明显的转变 :从求美、求真到求善 ;从抒发个体经验到体现群体意志 ;从为个人创作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奋笔疾书。与此同步的是田汉期待视野的重构与变迁 ,内在地决定了田汉在选择外来文学过程中多元起点上的现实主义指向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俄苏文学归趋  相似文献   

16.
刘方政 《齐鲁学刊》2013,(1):152-156
作为建国后30年历史剧创作的"双璧",田汉的《文成公主》和曹禺的《王昭君》都存在着外在冲突缺乏"社会性",内在冲突极其弱化,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过分"现代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前者是由于在领导、专家的一次次"支持与帮助"下不得已而为之,作者自己并不满意;后者则是作家20余年自觉、主动地"悔过自新"的结晶,也是在不擅长历史剧创作的情况下生硬地以古喻今结出的苦果。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 ,为更广泛地团结一切艺术人才宣传抗战 ,田汉一方面与郭沫若、阳翰笙等人组建抗敌演剧队 ;另一方面 ,他遵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 ,团结地方戏曲艺人 ,充分发挥戏曲在宣传抗战救亡中的积极作用。他在武汉与洪深一起举办“留汉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从提高地方戏曲艺人的思想觉悟入手 ,积极推动戏曲改革工作。他创作《江汉渔歌》、《夫人城》、《新会缘桥》、《双忠记》、《金钵记》等戏曲剧本 ,以自己的创作实践 ,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鼓舞了人民的抗战斗志 ,同时 ,也为戏曲改革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话剧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缪斯之子。从这种在西方民族环境中诞生的戏剧形式“输入”之日起,民族化就作为一种探索与追求的目标,困扰和激动着许多中国话剧运动的有志之士。在这些。前驱中,阳翰笙是继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人之后,在剧作方面成绩斐然的一位。阳翰笙在话剧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抗战时期进行的。他的八部剧作中,有七部(《前夜》、《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四三年冬。这七部剧作,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而言,都应当看作是一个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它们以各自独具个性的姿色共同呈现出一种民族化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创造社主要成员、现代作家郑伯奇(1895—1979)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他赴日留学,主要“想学习些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尽力。他终于会走上“五四”新文学道路,则是由于郭沫若和田汉的“引进”。起初,他写作新诗,继而开始了小说和戏剧创作。1922年,他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最初之课》,接着,又在《创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