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9,(5):41-47
以杜甫诗歌中诗题带有歌、行、叹、哀、吟、引、谣、曲等字样、七言为主体句式、常见三平尾者划为歌行(共87首),在与杜甫律诗的对比中,可以确认杜甫歌行的体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杜甫歌行体诗无声律限制,多数采用自然音节,尽可能回避律句。二是押韵形式多样化,绝大多数作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韵部押韵(71首)。1.大多数作品平韵仄韵兼用,而且其中部分作品平韵仄韵互转;转韵作品中,每个押韵单元的句数不等,少则2句或4句,多则12句,最多者19句,灵活机动,以表意为主;每个单元的第一句以入韵为常例,如果使用入声韵,则往往邻韵通押,甚至混押。2.通首只用一个韵部(14首),以用平声韵为主,上声韵次之,去声、入声韵又次之。3.通首采用邻韵通押者,只有2首。三是多数作品有意回避对仗,出现较多词性虽同而声调未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诉衷情     
一种花人自蕊中来,牵衣问小梅:今年芳意何似?应何旧枝开。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粉香传信,玉盏开筵,莫待春回。这是一首咏花抒情词。上片写自已与园中梅花的对话。前两句是写作者从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信步来到梅花的跟前,一手挽着长袍,一边向梅发问。种花人,作者自己的代称。“蕊”:草木丛生貌。作者以“种花人”自称,暗示自己懂得花木的特性。将梅人格化,让她有生命,有感知,通人性,晓人意,为下面的问答提供了基础。接上两句写词人的问,梅花的答:今年的春意如何?应该象以前那样,丝毫不改变。“芳意”;春意。“何似”…  相似文献   

3.
《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橐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年《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橐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噗《赠相士丁日宣》,第七旬闭一字,仅六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方…  相似文献   

4.
《离骚》中的六处“民”字不能一概而论。综合文学史上各家之说,结合全诗意脉,并考之屈原的生平与思想,可知:六处“民”字均可作“人”通释,但所指不尽相同。在“哀民生之多艰”句中偏指屈原自己;在“终不察夫民心”句中兼指朝臣中的善恶两方;在“民生各有所乐兮”和“民好恶其不同兮”二句中均泛指人们、一般人;在“览民德焉错辅”和“相观民之计极”二句中都特指国君。  相似文献   

5.
《金雀记》是一出轻喜剧,作者为“无心子”,《金雀记》第三十出下场诗末句云“无心子燕市重编”,是《金雀记》的作者应为无心子无疑。 无心子除编有《金雀记》外,又作有《千祥记》。清·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于《千祥记》下记云:“无心子作。”《千祥记》写汉代贾谊之父贾凤鸣八十娶妾生子的故事,其内容纯属凭空结撰。今能见到的无心子的剧作仅此两种。  相似文献   

6.
归田乐     
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看即梅花吐,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只恐花飞又春去。花开还不语。问此意、年年春还会否?绛居青鬓,渐少花前语。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门外垂杨未飘絮。此为感春怀人之作,以花为线索串起全词,由伤春到怀人,既流美自然又缠绵往复,娓娓动人。上片既写盼春,又写伤春。“试把花期数”是盼望春天的到来,“试”字写出了盼春的急切心情。春来百花吐艳,万象更新,理应给人带来喜悦向上的心情,但紧接着的“便早有、感春情绪”一句,又写词人伤春。春残日暮,易勾起伤春情怀,这是很自然的。为什么春天还未…  相似文献   

7.
行香子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惜年华,今与谁同?碧云零落,数字征鸿。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流波坠叶,佳期何在?想天教,离恨无穷。试将前事,闲倚梧桐。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这是晏几道晚年追记早年“悲欢离合之事”而“掩卷怃然”(《小山词自序》)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感光阴之易逝。”(同上引)起笔二句说明自然景物在岁序演变中变化太快,意为:春天花期已匆匆过去,进入秋冬之际已是叶落花谢了。接上三、四两句承前发出人生易老的感叹:可惜啊,我的青春年华也已过去,现在,还能与谁一同生活呢?接下来五、六、七句联想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无为方言反复问句“VP没有?”的两种表达方式;无为方言“VP没有?”的表述句中“来”“子”等的意义、作用,以及“来”字来源考;无为方言“VP没有?”表达式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满庭芳     
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凭栏秋思,闲记旧相逢。几处歌云梦雨,可怜便,流水西东。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年光还少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此恨谁堪共说,清愁付,绿酒杯中。佳期在,归时待把,香袖看啼红。晏几道晚年,潦倒不堪,衣食不济,内心充满了抑郁之感,怀旧之情。昔日的豪华,眼前的落魄,令他更感世事苍凉,更加伤感不已,使他产生了一种寂寞感和孤独感。这种思想感情在这首《满庭芳》中明显地透露出来了。词的上片写忆旧。“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词人一开头二句就…  相似文献   

10.
秋蕊香     
一池苑清阴欲就,还傍送春时候,眼中人去欢难偶,谁共一杯芳酒。朱栏碧砌皆如旧,记携手,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此为别离之作。上片写庭院池塘清荫渐浓,临近暮春时节,春去了,心上人儿也离去了,过去的欢情难再相续。从此与谁共饮一杯美酒呢?“清阴”:清荫,树荫。“欲就”:即渐密,渐浓。“芳酒”:美酒。前两句借景铺垫别后孤独愁怨之情,渲染情绪。后两句从写景转移到写人,由写人进到写伤情。下片写雕栏玉砌依旧富丽堂皇,然人儿已离去。记得曾经携手之地,如今睹物伤情。然而两情若果真心实意,则不必计较别离的久长,…  相似文献   

11.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12.
西江月     
一愁黛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只消鸳枕夜来闲,晓镜心情便懒。醉帽檐头风细,征衫袖口香寒。绿江春水寄书难,携手佳期又晚。此为思妇征人相思之作。上片写思妇相思情意。愁眉难展皱成一弯新月,泪流满面红妆犹如花儿残败不堪。只因为罗帐鸳鸯枕被无人同睡卧,早晨起床对镜也便懒得梳妆打扮。“颦”:皱眉。“月浅”:指月儿露出弯弯一线的样子,此句借月喻思妇愁眉。“啼妆”:指哭泣时妆容不整。“只消”:只因为。此句暗示心上人不在身边,相思夜难寐。故有下句懒得梳妆的叙述,表达思妇相思情意浓及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状。下片写征人…  相似文献   

13.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14.
于飞乐     
晓日当帘,睡痕犹占香腮。轻盈笑倚鸾台。晕残红,匀宿翠,满镜花开。娇蝉鬓畔,插一枝、淡蕊疏梅。每到春深,多愁饶恨,妆成懒下香阶。意中人,从别后,萦系情怀。良辰好景,相思字、唤不归来。此词写闺怨相思,是《小山词》常见题材。上片写晓妆情景。“晓日当帘,睡痕犹占香腮“二句写女主人公初醒时的状态。“轻盈笑倚鸾台”以下六句,写晓妆过程。“轻盈”写其体态;“笑”写其心情;“鸾台”是刻有鸾凤图案的妆台。“晕”、“匀”是涂抹的动作;“残”、“宿”是隔夜之意;“红”、“翠”指胭脂和眉黛;“蝉”即“鬓蝉”,贴在鬓边薄…  相似文献   

15.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减字木兰花     
一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这是一首写怀人的词。这首词的上片开头两句追忆当日送别。时间在日暮时分,地点在路边长亭。送别本是令人伤感的事,而在傍晚时的分别,这特殊的时间更增添了许多离情别绪。这分别的情景还时时索绕在词人的梦中,后两句则写今日接到远征的丈夫的来信时的惊喜。“小字”即书信。词人用“恰应红灯昨夜花”一句准确而又形象地表述了得到书信时那种喜悦心情。难怪昨夜灯花结彩,原来是今天有书信到来。显然,起首二句是一种倒置,…  相似文献   

17.
喜团圆     
危楼静锁,窗中远岫,门外垂杨。珠帘不禁春风度,解偷送余香。眠思梦想,不如双燕,得到兰房。别来只是,凭高泪眼,感旧离肠。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访伎不遇而闻香。开头三句“危楼静锁,窗中远岫,门外垂杨”写景,意思是说:一栋高楼四周静谧无人,大门被锁着,从窗中可以远眺山峰,也可近见门外垂杨。危楼:该是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中一位的居室。小晏走到危楼前,而大门被锁着,说明屋中女主人已外出。歇拍二句“珠帘不禁春风度,解偷送余香”是说;珠帘禁不住春风从窗户中透过去,并懂得让春风把女主人卧室留存的玉体芳香吹送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武陵春     
一绿蕙红兰芳信歇,金蕊正风流,应为诗人多怨秋,花意与消愁。梁王苑路香英密,长记旧嬉游。曾看飞琼戴满头,浮动舞梁州。这是一首咏菊词(赵抄本题作《菊》)。上片写菊花的丰采能为诗人消除怨秋的情绪。“绿蕙红兰芳信歇,金蕊正风流。”开头二句通过百花与菊花的对比,赞扬了菊花的风采,意思是说:自然界红红绿绿的各种花朵都随着春天的逝去而凋谢了,只有金灿灿的菊花却在肃杀的秋天开得正艳丽。“芳信”:指春天的信息。歇,这里是凋谢的意思。“金蕊”:即金菊。“应为诗人多怨秋,花意与消愁”二句,直言菊花能为诗人消愁,意思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原因有三点:1.当时的语言发展,词汇量增多,双音调增多,语法结构的复杂化;2.受“中和”审美观的影响;3.为了吟唱的需要。文中还列学了《诗经》中构成四字句的五种方法:1.根据音节割分;2.加村字;3.将词语并列或重叠;4.省略句子成分;5.倒置词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