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她与安笙的相识,是在7月湿热的火车上。 是一辆慢车,没有空调,邻座的几个学生,或许是太闷,问她要不要过去打牌。她只一心想着自己的事,竟是他们一连叫了几声,都没有听见。待回过神来,才抱歉地笑笑,表示拒绝。  相似文献   

2.
郭建光 《社区》2011,(10):62-64
她本是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壮的农妇,却被有关部门误诊为“艾滋病”。在过去的5年多里。她无人待见。多次寻死。惶惶不可终日。现在,虽然病情已被“平反”。但她悲哀地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本平静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3.
一强 《社区》2008,(31):48-49
社区里40岁出头的刘云大姐,在去年下岗后就没再找工作。刘云曾是市里最大企业的一名职工,很多人都羡慕她,但过去她在社区里很少和邻居来往。在她看来,这些大多是经营小生意的邻居尽管比她挣得多些,但仍是不上“档次”,每天她骑车上下班路上碰到主动给她打招呼的邻居,她总是将挺直的腰板再挺挺,微微点个头算是回应…一邻居们总是背后说她不好相处。  相似文献   

4.
谭宇宏 《中华魂》2013,(8):22-23
编者按:收藏纸币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1962年版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正面,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但没人知道她到底是谁,也没人知道她生活中是什么样子。60年过去了,这位女拖拉机手,终于浮出水面,向大家讲述她成为“人民币女郎”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如约来到福思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见到了万江春,第一印象就是从容淡定,如沐春风。一上午的交流在她的茶桌旁很快过去。十七年的专业经历,近十年的创业过程,就如同她娴熟的沏茶功夫,轻而易举地就带过去了,一盏散发着香气的醇厚的茶水呈现在你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位华裔母亲通过回忆重构过去、经由过去选择记忆的故事。从母亲的回忆入手,分析她找寻姓氏、重识认同的过程,进而揭示记忆在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中的意义,在当下与过去和将来的传承中的价值。以记忆的视角反思过去将有助于华裔个体在回忆家族历史中定位自身,在延续文化传统中凝聚认同。  相似文献   

7.
为新世纪鸣放李晓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一百期发刊之际,请允许我表示衷心的祝贺。一百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完整的数字。她代表着成长,反映着成果,显示着成熟。她代表辛勤劳动的过去,预示着探索未来的开始。人们之所以偏爱她,是因为她有着一分神秘,二分...  相似文献   

8.
已经7天了,白色救护车曾载着焦秀清行驶了近100公里,她知道家在哪,可就是回不去。这个87岁、偏瘫的老人,就像身不由己的钟摆一样,被儿子们推来推去。她被儿子遗弃在999救护车上长达15小时,在初冬的夜晚穿越了半个北京城。最终,收留她的是石景山医院、石景山区护理院和海淀救助站。而她有4个儿子、2个女儿,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没人愿意把她接回家……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31日凌晨两点多钟,广州市天河区程介村上社大街5巷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浑身是血的女孩跌跌撞撞走下楼梯,她浑身颤抖地站在冷清的巷子里,双手软软地垂着,手腕下面空荡荡的,两只手不翼而飞。这时,她见到了正在楼下吃夜宵的房东,一下子就跪倒在地,求救之后就昏了过去……  相似文献   

10.
郭冬仙 《社区》2008,(25):52-53
半年前晓英进入到某街道办事处工作,开始她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还很稳定。半年过去了,晓英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没有任何新鲜感。渐渐地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更感到厌倦万分。她不仅情绪开始低落,行为也变得古怪。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春天     
我早就认识了他,早在一个飘雪的午后。那天我们安静地在教室里读一篇托尔斯泰的短篇,阿雅拉拿起一颗水果糖从桌子右方弹向我的心脏部位。中弹之后,我用眼神向她打过去一个问号,她用手指指教室的玻璃门。我们在二楼。  相似文献   

12.
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某个时尚版的主编,多年过去,她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黑玛亚时尚”,服装设计加女人课堂,用一杯下午茶来教你怎么做个美好的女人,全方位地表达她的生活理念。我欣喜地看着她一步步走过来。在年轮里美丽绽放着,闻得见清洁的香气。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个富翁;而她,是被包养的二奶。按说,他们之间除了金钱交易和肉体关系外,根本就没感情可言。但是,当他们解除包养关系后,因破产跳楼被摔成重残的他,竟打电话向她求助!此时,她即将跟男友结婚。如果去救富翁,不光彩的过去可能彻底曝光,她的爱情也将崩盘。她将何去何从?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述涛 《可乐》2011,(2):34-34
当人们被查理兹·塞隆的美貌吸引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先是有记者爆料,塞隆的父亲不是死于她所说的那场车祸,后来又有记者不畏艰险,从好莱坞来到塞隆的出生地——南非的一个小镇实地打探。关于塞隆过去的各种臆测开始在报纸上肆无忌惮地蔓延,说她做伪证为母亲开脱罪名,说她父亲其实是死于母亲的枪口……  相似文献   

15.
这才是一个三年级的女生,天真可爱。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人必须养一条蚕,从出生一直到结茧、产卵,并纪录下它的变化。刚养一段,那新鲜劲还没过去,经常看到她从抽屉里拿出她的“蚕宝宝”跟周围的同学一起观赏。一次数学课上,我见她多次把手伸进抽屉,偷偷地打开盒盖,看着蚕儿们吃桑叶,我用眼神暗示她,并走过她的身边提醒,但在多次提醒无效的情况下,我没收了她的盒子。  相似文献   

16.
彭勃 《老友》2011,(12):1-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老友》在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迎来了她的20岁生日。作为一名在杂志社成长起来的总编,我亲历了她的创办、发展,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即将过去的肘候,更是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7.
取人渣之长     
喜宝 《人生与伴侣》2013,(12):44-44
那时候,她还不太会分辨什么是才俊什么是人渣,只晓得从相貌着眼,所以,遇见人渣几乎成了必然。当然,人渣有人渣的道行,貌美如玉外加巧舌如簧,不要说彼时涉世未深的她,恐怕阅历丰富的女子,也没有几个能轻易躲得过去。只是,人渣的种类也不同,有的骗财有的骗色。不幸,她遇见的,是人渣的极品,两者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8.
秦鸥 《社区》2009,(19):62-62
香港回归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我看来,十多年间香港最明显的改变是港人真正地“当家做主”了。公民意识增强,在香港可谓无孔不入,更不是中产的专利。也许,我妈妈的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事实。我妈妈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妇女,她过去一直在工厂做纺织女工,至我高中时,香港的工厂都北移了,她没有工作,就留在家烧菜做饭。和绝大多数的家庭妇女一样,从前她眼里只有我爸爸、我和我哥哥三个人,顶多再关心一下街市菜价的变化,然后和隔邻家蔡太太聊一下街坊是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肯定过去一些论者认为杜十娘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在杜十娘自身性格上也有其原因:一是封建社会妇女依附于男性的思想对她的束缚,使其对李甲抱乞求心理。二是青楼文化的熏陶使她对上层社会倾慕并产生幻想。因而对李甲的贵族子弟本性、对她与李甲之间的等级地位差别缺乏清醒的认识。而莘瑶琴的从良之所以获得喜剧结局,恰恰在于她抛弃了门第、前程、才貌等外在因素,以情为本,嫁给了平凡低贱却质朴善良的卖油郎。但二者相较,仍以杜的悲剧美学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建构的历史与历史的建构——女性主义与妇女史研究文集》(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09年)是畅引婷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妇女与性别研究的成果结集,既反映了她在女性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也展现了她探索历程的全貌以及学识的升华;既是对过去女性学研究的审视与整合,也是对未来女性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