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迪丝.华顿并不是女性主义作家,但她在很多作品中描述了妇女的低下身份和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她时当时妇女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压迫女性的反抗声音和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的时候,伊迪丝·华顿再次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伊迪丝.华顿在她的创作中关注女性命运和生活.她突出强调了女性受男权社会压迫和束缚的悲惨命运.这些妇女永远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相互伤害,<纯真年代>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旨在引起人们对当时妇女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1921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纯真年代》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伊迪丝·华顿最好的小说。小说以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其社会道德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心里成长的影响。我们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3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自然主义社会环境决定理论对阿切尔的选择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伊迪丝·华顿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为时代大背景,真实地记述了女性所处的困境与悲惨命运。在代表作《纯真年代》中,华顿细腻地刻画了梅与埃伦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揭示出在当时强大的父权制度的禁锢和束缚之下,女性无论选择屈从或是有意识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将二人的衣着外貌、内心世界以及婚姻观这三方面进行比较,能够发现贯穿文本始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尤以小说见长.其中《纯真年代》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通过分析华顿对几位主人公的细致刻画和描写来探寻她在这部小说中对人性的理解,认为其理解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局限性.这些在三位主人公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纽兰·阿切尔是一个勇敢的懦夫和理想主义者;梅·伟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产物,貌似单纯无知的外表下深藏心机;艾伦·奥兰斯卡是一个对社会传统的温和的反派人物,神秘、勇敢、崇尚自由却最终只能向传统低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她本人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屈原的人生悲剧及《离骚》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 ,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寤”的激烈冲突以及矢志而决不随俗 ,恋国而决不去国——屈原可以避免悲剧却选择了悲剧。《离骚》是屈原的血泪之作 ,其中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再现出的情感冲突、构成的悲剧情节、形成的悲剧气氛 ,无不具有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佐拉的《娜娜》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作者通过一位妓女悲剧的一生来揭露第二帝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荒淫糜烂、欲望放纵的腐朽现实。主人翁娜娜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妓女形象,娜娜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其自身原因造成的。褪下恶魔的外衣,娜娜只是一个普通的纯真善良的女人。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对于《纯真年代》的评论总是着眼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却忽视了它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本文结合自然主义的叙事理论和华顿的叙事观点,对《纯真年代》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进行解读,指出华顿对自然主义叙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就了作品的巨大成功,为自然主义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范式。  相似文献   

9.
以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伦理语境,追溯《纯真年代》中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情感成长历程。通过对阿切尔与埃伦七次约会的回顾,探析阿切尔在面临婚外爱情时是怎样以及为何最终做出回归家庭这一伦理选择的。阿切尔对其婚姻伦理身份的回归是惆怅的,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重建是悲情的,这是对老纽约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份惆怅的献祭。  相似文献   

10.
小说《废都》的发表距离现在已将近二十载,贾平凹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出发,用一种男权话语塑造了一群极具现实意义的女性形象。这部如同浮世绘般的小说,为我们展现了四位女性悲剧的结局。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就书中与庄之蝶纠缠的四位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且面临急速转型的社会中,女性命运走向悲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的悲剧》中 ,作者通过主人公为追求金钱、情欲和地位 ,逐步走向堕落 ,最后泯灭人性地杀害女友的故事 ,谴责了贪图享受的极端利己主义 ,揭示了在失去理想信念后 ,面对金钱的腐蚀、情欲的诱惑、政治的操纵 ,个人的奋斗只能带来人性的异化 ,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男权语境下,女性冲决罗网的盲目与乏力,增强了<雷雨>的悲剧意义,而女性与生俱来的依附和对男性掠夺的坦然,几乎消解了突围的价值意义.女性的解放,最终取决于女性的自觉.<雷雨>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剧作中女性与作者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姥爷"杨百顺和"外孙"牛爱国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都在不停地寻找。祖孙两代的寻找,不只是形成了一个轮回,更预示了中国平民的千年孤独。小说揭示了平民的人生悲剧与精神悲剧,用平民语言阐释了平民的哲学。但小说也有个别情节不太真实,语言有些"绕",沉迷于自我的叙述方式等有待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对旧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邝丽莎小说中展现中国题材的独特视角。邝丽莎笔下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承受着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是无奈的受害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她们又演化成男性的帮凶,无意识地沦为了施害者。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并剖析了互文性的机理,经典文本《圣经》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两者都与《无名的裘德》构成互文关系,指出现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重构与扬弃,并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哈代的后期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颠覆了单一的、被动的女权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男权宗法社会环境不仅构成了女主人公淑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具有可颠覆性,同时妇女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18.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凯瑟琳·恩肖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情的描写,阐述了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在其长篇小说《光明天使》中讲述了一出复仇悲剧,主人公欧文和科尔斯顿在重压下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但性格缺陷却让他们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理想的崇高与奋斗的逆行这一悖论使得主人公注定以失败告终,也使小说流露出浓烈的悲剧意蕴。文章从悲剧与性格入手,探析《光明天使》中人物性格缺陷与其悲剧结局的关联。透过性格悲剧的文本表象,展现在叙事背后的是欧茨的忧患意识。一方面颂扬了时代激昂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又内隐着她对美国当代社会弊端的关注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