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了杨家戏,人们无不那为些英勇悲壮的杨家将故事所激动。可是你知道吗?这幕历史大戏就是在陕北神木县的杨家城开幕的。杨家城古时叫麟州城,位于现今神木县城北面三十五华里窟野河东岸的高山上。据《陕西志》记载,它建于唐代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历经五代至宋元。原建有内外二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两门。外城周围约八华里,筑有东、北、南  相似文献   

2.
杨家将与杨家将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将的故事并非虚构,是见诸历史文献的。《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中记杨业本名重贵,后名继业,并州太原(一说山西保德)人。幼时跟在麟州(今陕西神木)做剌史的父亲杨信生活。因当地接近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以战射为俗,所以杨业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本传记:“业幼倜傥任  相似文献   

3.
一、战前的形势公元九五一年,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与后周对抗。北汉统治范围共十州,即并州(今太原)、代州(今代县)、忻州(今忻县)、岚州(今岚县)、宪州(今楼烦)、汾州(今汾阳)、沁州(今沁源)、石州(今离石)、麟州(今陕西神木),相当于今山西中部及陕北一县。九五五年正月,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即位,北汉皇帝刘钧率兵三万与契丹一万骑兵联合进攻潞州。(《契丹国志》卷五《穆宗纪》)三月,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契丹联军,随即兵临太原城下。五月,辽派挞烈增援北汉,在忻口大败周军,柴荣被迫退兵。  相似文献   

4.
杨家城唐宋时期北部边疆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对杨家城盛衰流变的动态过程及城市功能嬗变原因的考察,可为了解动荡中的陕北社会和当时乡民的生存状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亦为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城址中各段城墙及三个组成部分的修筑年代问题、有无庙学问题和街道问题的考察可知,杨家城的研究任重道远,地方政府在开发利用和文物保护方面,仍需做大量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麟州故城为唐宋边关古城,其遗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良好,对研究古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史有着重要的价值。麟州故城城墙遗址为少数现存唐宋城墙.其保存的完整性,为我们研究古代夯土城墙和展现我国古代军事提供了重要依据。麟州故城古城墙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做好古城墙的保护,不仅是对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中华精神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史记》"述于陶唐,至于麟止"是司马谈所订定的断限。司马谈将《史记》起于陶唐,一是司马氏的先祖在陶唐时期显扬于世的缘故,二是基于"考信于六艺"的原则;司马谈将《史记》讫于麟止,是因为《史记》自比《春秋》,是接续《春秋》而作,孔子辍笔于麟止,因而仿效讫于麟止。从"自传"和"记载历史"的视角来看,司马迁将上限移至黄帝的原因,一是黄帝是司马氏的始祖,二是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子孙。这是从个人家族的血缘关系扩大到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史记》的下限经过司马迁三次更动:第一次下修至太初,第二次下修至天汉,第三次下修至武帝末年。其原因皆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必须加以记载,而且这些事与司马迁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二“史部·政书类二”: “《明宫史》五卷,内府藏本,旧本题芦城赤隐吕毖校次。毖始末未详,盖明季宦官也。”同书卷一二六“子部·杂家类存目”: “《事物初略》三十四卷,明吕毖撰。毖字贞九,吴县人,是编成于崇桢甲申。”按:曾见承德堂版《世说新语补》,前有康熙丙辰(1676)章绂序,略云: “云间何元朗仿《世说新语》为《语林》,甚为当世所称。但其词错出,王弇州麟洲又取而删定之,改名《世说新语补》。几百年来,家弦户诵,棃枣不啻数十易,惟吴兴凌初成原刻,悉遵古本,分为六卷,附以弇州所订,自为一帙,名曰《鼓吹》。吴门吕贞九先  相似文献   

8.
麒麟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它作为“瑞兽”、作为吉祥喜庆的图案,从古至今,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装饰艺术形象之一。 中国历史上关于麒麟的记述,最早见于《诗经·麟趾》:“麒之趾,振振公子;吁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这是公元前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9.
《诗·周南·麟之趾》原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此诗比较简短。全诗三章,每章正诗二句,第三句是乱辞。诗中“公子”是公之子,与公之同姓、公之同族依次排列。这是在节日或某种吉庆事件的庆祝会上祝贺之辞。庆祝是团  相似文献   

10.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诗集》中的《瑞金东明观》一诗乃是苏轼在海南北归滞留虔州时所写,被纪晓岚判为"伪托之作",实乃误判。再是从《苏轼诗集》和《全宋诗》关于苏轼虔州诗的编排来看,其中的《画车二首》并非苏轼在虔州时所写。  相似文献   

11.
王世贞的著述主要分布在史部和集部,《弇山堂别集》、《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为王世贞作品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弇州山人续稿》卷数最多,刊刻时间最晚,在王世贞作品中地位最重。考察《弇州山人续稿》的成书、版本是王世贞全集整理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王世贞去世前已将《弇州山人续稿》整理完毕,却因经济拮据而未能刊刻,后来因王氏子弟管护不善,至万历二十七年刊印时,《弇州山人续稿》已散佚二十余卷,后来又发现十一卷,遂补刻为《附集》。《弇州山人续稿》有明抄本、明刻本、清抄本,明刻本又分初印本、后印本。《弇州山人续稿》版本复杂,卷帙浩繁,成于多人之手,有重收、散佚、校勘错误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鉴》卷151《梁纪》大通元年(即北魏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正月记事云: 萧宝夤出兵累年,将士疲弊,秦贼击之,宝夤大败于泾州,收散兵万余人,屯逍遥园。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莫折念生进逼岐州,城人执刺史魏兰根应之。豳州刺史毕祖晖战没,行台辛琛弃城走。北海王颢军亦败。贼帅胡引祖据北华州叱干骐麟据豳州以应天生,关中大扰。雍州刺史杨椿募兵得七千余人,帅以拒守。诏加椿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北地功曹毛鸿宾引贼抄掠渭  相似文献   

13.
《通鉴》卷151《梁纪》大通元年(即北魏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正月记事云: 萧宝夤出兵累年,将士疲弊,秦贼击之,宝夤大败于泾州,收散兵万余人,屯逍遥园。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莫折念生进逼岐州,城人执刺史魏兰根应之。豳州刺史毕祖晖战没,行台辛琛弃城走。北海王颢军亦败。贼帅胡引祖据北华州叱干骐麟据豳州以应天生,关中大扰。雍州刺史杨椿募兵得七千余人,帅以拒守。诏加椿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北地功曹毛鸿宾引贼抄掠渭  相似文献   

14.
麟趾学士是北周明帝设置的文化著述职官。麟趾学士的主要执掌是“刊校经史”,主要的修撰成果是《世谱》。麟趾学士的设置为文士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文士的文化交流和北周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书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三○年秋,我进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当研究生。第二学年秋季开学,我选读了顾颉刚先生所讲授的“尚书研究”一课。顾先生在讲义中讲到《尚书·尧典》篇时,认为其写作时代应在西汉武帝以后,一条重要的论据是:《尧典》里说虞舜时“肇十有二州”,而先秦著作称述上古州制,只有九分制,没有十二分制的。到汉武帝时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都以某州为名,自此始有十二州,所以《尧典》的十二州应是袭自汉武帝时的制度。为了让同学了解汉代的制度,当时还印发给班上同学每人一部《汉书·地理志》,作为《尚书研究讲义》的附录。我读了这一段讲义之后,又把《汉书·地理志》翻阅了一遍,觉  相似文献   

16.
北宋麟、府、丰三州为西北重镇,毗邻辽与西夏二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三州之守臣,实关乎朝廷政局稳定与否,故理清守臣去就,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三州守臣列为年表,以供同仁取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潮州史事三题》(载《韩山师专学报》1990年1期)一文,在初唐潮州的地域与人口一节中,所论错误颇多,而福建、长汀州即其显著者。文章说:“潮州的地域和人口均与漳州、长汀州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初以为作者一时误把汀州作长汀州,及再阅下文,始知非是。因为作者一再提到长汀州——“建议在此置州获淮;这样就建立了长汀州(因长汀溪而得名)。为此,潮州北部又割去了相当的地盘给长汀州”。两唐书《地理志》说汀州建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8.
《韵英》考     
唐代元庭坚所撰《韵英》是一部记录实际语言面貌的新兴辞书,今已失传。《韵英》描写唐代长安地区的实际语音,前修时贤如王国维、唐兰、徐时仪诸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多有创获,然较少论及其概貌和体例。唐代慧琳在撰写《一切经音义》时,大量引用《韵英》来解释佛经词语,辽代希麟在编撰《续一切经音义》时,亦引用《韵英》。可见,直至辽代,《韵英》仍流传于世,后来不知何种原因,不再流传,直至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韵英》佚文保存在慧琳《一切经音义》和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中,共有四百多条。此虽已非《韵英》原本,然亦弥足珍贵,对研究此书的概貌和体例有极为珍贵的文献学价值。《韵英》作为一部唐代编写的辞书,在继承前人所撰辞书的基础上,记录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当时实际的语言面貌,今虽不传,然通过所存佚文,亦可考知其大致的体例和面貌,揭示其在辞书史上的学术价值,以补当今此书研究之阙,有益于古代韵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之间的关系是《史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春秋》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文化范本,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司马迁与《春秋》学的关系;其二,《史记》与“春秋三传”的关系;其三,孔子获麟一事对司马迁撰写《史记》有启示作用;其四,司马迁与“春秋笔法”的关系。上述四个方面拧结在一起,遂构成了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关于它们的分野年代,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较大的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兹略作述论,明其是非优劣. 公元前四八一年说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晋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