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六朝都城建康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最新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就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研究中的几个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六朝定都建康“风水说”、六朝宫城(台城)“东南移说”、石头城上下两座“连营说”、狮子冲石刻墓主“梁元帝说”。  相似文献   

2.
城门是城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除军事、建筑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礼仪性”。中国古代都城城门至汉代已确立采用三门道的制度。至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京城、都城、府州城及其他一般城市彼此不同的城门规制。北宋诸京城门,特别宫城正门的营建与改建也先后受到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影响,以东京宫城正门为例,北宋初期为下列三门道前出双阙,晚期则改建为下列五门道前出双阙。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宋代地方城市城门的营建与改建,反映出宋人观念中“列郡”“国都”的城门制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唐昭陵与长安城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唐长安城空间格局和唐昭陵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就陵园遗址与宫城、陪葬墓与宫城和皇城、陵园总体格局与唐长安城总体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提出唐昭陵是模仿唐长安城营建的,在模仿中亦昭显了地形条件和帝陵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心城区外围空间区域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地区。对天津中心城区外围空间六种主要结构形态进行研究,认为其空间由圈层式向轴向式发展,并且功能分区明确;存在空间利用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行政辖区管理束缚空间发展、建设开发导致耕地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主要问题;提出扩大中心城区辖区范围、强化规划与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末五代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吴越国王钱镠三次大规模扩建,其一跃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从都城布局形式上看,吴越国杭州城采取了近似于北宋东京城的嵌套式三重城制,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不同,为南宋临安城宫城、外城的定型打下基础。处于唐宋变革期的吴越国杭州城的布局情况,为我们解读“中世纪都城”布局模式向“近世都城”布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在对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网络及巨型城市区域的研究中,提出利用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来研究城市群体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的理论和方法。立足生产者服务业布局数据,根据咨询管理、会计、律师、保险、银行、物流等六个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公司及分支机构在山东省沿海城市带9个城市和73个区(县)级空间单元的业务联系建立量化矩阵,研究山东沿海城市带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城市和功能区尺度上,山东沿海城市带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具有层级性、尺度敏感性、跳跃性、距离衰减性、方向性、选择性和双中心空间格局特征;在不同行业上,高端生产者服务企业构筑了特征各异的联系网络格局。这一研究对于解析城市群体区域空间联系内在机理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更新是推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具有多维属性,从历史、比较和治理三重维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城市文化活力主要体现为价值形态、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4个方面.当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城市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空间文化记忆流失较为严重、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社会公众获得感不够充分等问题.推动城市更新,激发城市活力,应以规划引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彰显城市特色的文化价值;以城市设计和"微更新"为重点,营造城市文化的品质空间;以数字文化和文旅融合为重点,增强城市文化的产业实力;以保留"烟火气"和社会共治为重点,涵养城市文化的社会厚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以各种商业、交通、休闲、购物为功能的地下空间类型,在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延伸城市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区。从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的系统结构、功能及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系统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科的发展很快,在城市化问题、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竞争力、城市群体空间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重要突破。在未来几年,城市经济学学科必须突破诸如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城市化健康发展问题研究、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若干重大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梁建国 《南都学坛》2013,33(3):24-38
北宋东京分布着大量的私人住宅,通过广泛搜讨各种史料,考订落实其位置分布,可以发现:私人住宅在东京内城的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现象;外城南部的住宅数量最多,北部次之,东部和西部的数量相当,均比较少,东南部的住宅较密集,西北部较荒僻;外城靠近内城城门的区位也聚集有不少住宅。私人住宅与其他性质的都市空间交错杂处。在"贫富混居"的表象背后,东京城还是存在着贫民区及其对应的富人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同区位的环境优劣及其造成的地价、房价的差异。黄金地段在流动中始终为富贵之家所拥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总体趋势,也是社会流动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一种映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镇江城市化过程的同时 ,对镇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特色、生态环境、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城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当前,西北地区形成了四个城市聚集区和两个城市链,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空间布局形态多样性;受平原、绿洲和河谷等地理因素影响大;受主要交通干线影响突出;资源影响显著。当前,西北地区的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的空间分布正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总体走向是:逐渐由当前的城市聚集区演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带。具体到各个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由于情况各不相同,它们的空间演进态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象天设都与堪舆学说作为非理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北宋东京城的选址、宋外城形制、宋皇宫的范围与布局,以及艮岳、玉清昭应宫、景灵宫、明堂等建筑的营建和方位,并带来了开辟城墙正北门、夷门山取土、城区外围下葬等禁忌.这些观念,是北宋皇帝宣扬"天命王权",企图国祚永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极具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呈现出三大空间:亦真亦幻的"威塞克斯"空间,哈代在小说中沿用"威塞克斯"这一真实历史名称,设置了小说的悲剧空间;人物挪移的地理空间,小说以六个主要地点为空间肌理,勾画出裘德无法逃逸的人生悲剧;自然与城市的对立空间,裘德试图离开农村的自然空间进入城市空间,却成为两个空间都抛弃的边缘人,没有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些空间叙事都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6.
《清明上河图》与广告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杰出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景象宏伟 ,人物众多。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更为历来的学者所关注 ,同时也是我们对宋代广告传播研究和探讨的珍贵的形象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从曲元衡杖杀柏公成之母案看唐代保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辜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为处理伤害案件创立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制度。古代保辜制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唐律作为中国古代法典范,对保辜制度作了最为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儒家思想渗透于唐律,对唐律及唐代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现结合曲元衡杖杀柏公成之母案来探析唐代保辜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对唐代司法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品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居住理念和文化品位。文章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设计宗旨,阐述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小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和谐而有时代风貌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精神生活的象征,为人们提供休息与交往的空间,但是在中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忽略市民的实际需求,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设计的问题。以重型文化广场为调查对象,分别选取工作日、休息日中天气晴好的日子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运用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研究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广场使用者的基本情况和人性化空间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重型文化广场存在缺少停留空间、植物景观单调、座椅设置不合理、服务设施不完善、停车位数量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植物优化配置,设置良好的休憩场所,注重人性化设计细节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文人士大夫经常光顾的风景游赏地集中于郊区,而西郊是风景游览地最集中、游览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北郊和内城西区次之。影响这种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北京山水风景资源集中于西郊和北郊的空间特点;明代政治氛围对士人郊游的推动;西郊和城内人文景观开发对宗教名山和水景游览区形成的促进。而明代北京平民游览风景游赏地的特征有一些不同。他们多选择近郊名山秀水;季节性特征明显;游客规模大;娱乐功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