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6,(1):23-23
市委、市政府4次召开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部署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系统、各区县全面动员落实。市创建办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先后进行了4次全市性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组织市民观察团成员进行10次专项观察,并及时通报督查。  相似文献   

2.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5,(16):22-24
新闻背景: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建设新南京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在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市委宣传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以“市民参与工程”为主题.着手开展了“市民论坛”、“市民学堂”、“市民听证”等特色活动。其中。“市民学堂”,作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素质、推进市民现代化的一项“民心”工程,于今年年初启动。“学堂”围绕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文明礼仪、成才成长、投资理财等主题,至今成功开讲17期.深受好评、社会反响强烈。到现场听讲的市民这1.8万多人.填写反馈意见表的市民达到700余人次,拨打热践电话咨询的市民超过8000余人次,许多热心市民还专门写信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在电视台播出录像.制作光盘、编发讲座内容的小册子等等。如今.“市民学堂”已成为南京周末一景,成为文化古都南京在新时代打造学习型城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南京市新城市“市民学堂”开讲了!自1月8日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5讲,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好评如潮,都认为这是市委、市政府送给市民最好的新年礼物。如今,“市民学堂”已经成为南京周末一景,成为最有意义的课堂,成为文化古都南京在新时代打造学习型城市、学习氛围渐浓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隋彬 《南都学坛》2004,24(4):63-64
"市民世界"是老舍作品的一大特色,它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的所有方面。老舍习惯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在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或理想式市民。老舍描述他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运时,既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意识,同时对传统的必然失落又表现出复杂的感情,但他的可贵在于不忘在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对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做出过突出贡献。通过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两个描绘资本主义不同时期图景的独特概念引入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讨论,开启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也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但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其理论本身也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三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逐"新"追"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文章通过剖析他们的心态和性格特征,透视出老舍作品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内涵.  相似文献   

7.
施雯鸣 《金陵瞭望》2006,(18):54-56
悠长的秦淮河畔,沧桑千年的南京盛装依然。世代传承的文化,便宛如嵌入灵魂的那一颗颗璀璨明珠,让古老的城市无论何时都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人,用她那柔弱的双肩,不仅撑起了原本不幸的家庭,而且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她就是首届南京“好市民”称号获得者、南京市雨花台区国家税务局干部蒋辉群,她参加工作18年来,虽没有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克服家庭、个人的种种困难,以勤奋、踏实的工作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也换来了广大纳税人对国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她连续两次被市国税局记三等功,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南京市国税系统“十佳优秀公务员”。2003年,被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授予“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9.
《成才与就业》2009,(5):12-13
为能给市民“活到老,学到老”提供保障,目前南京市已有多条途径供市民“充电”。据了解,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和老年教育。目前南京市已经有9个社区培训学院,另有超过1000个街道居民学习点。这些社区培训学院和学习点可提供市民培训、下岗职工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辅导、社区居民闲暇教育等服务。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市民社会"是精神发展的中介环节,既非真实的历史社会形态,亦非道德学意义上的完美社会,其本质上是"个人私利的战场"。市民社会所塑造的道德图景是分裂的"伦理上蜕化的景象",它将原本在"伦理世界"中统一起来的个体与实体分离开来,从而使得伦理生活方式"从实体出发"走向"集合并列",个体主义伦理、契约伦理与制度伦理等成为规范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建基于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形态就是各种道德价值糅杂而成的混合体,彼此竞相为之提供道德基础而又互为犄角,这样拼接起来的现代性社会注定就只能是"一幅个体化了的冲突图景"。黑格尔的这一思维路径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伦理形态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从经济维度界定市民社会,将其理解为“需要的体系”,开辟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现代模式;而哈贝马斯则从文化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视其为“话语交往织构的社会文化体系”,一举实现了市民社会研究的现代转型.二者都从“需要”问题切入对市民社会的探讨,然而,由于所立足的哲学范式与时代背景不同,他们虽然都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但是对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市民社会的限度、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市民社会等问题上的理解上又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华人时刊》2012,(2):79
1月16日,南京市举行"感动南京"2011年度人物暨第十届南京好市民颁奖典礼。10位市民当选"感动南京"2011年度人物,101位市民获得"第十届南京好市民"荣誉称号。南京市海协副会长、中科院院士、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黄维教授和南京市海协副会长、诚  相似文献   

13.
刘健  宋振远  张军  茆琛 《今日南国》2008,(24):72-73
一则关于中国粮食的新闻,给动荡不安的世界粮食市场吹来暖风: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  相似文献   

14.
鉴于马克思与卢梭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通过对二者在人的市民与公民二重身份及自由问题的分析,对他们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共性中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从二者的差异中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批判性地吸取卢梭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其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超越,建立了自己新型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8,(1):33-33
我市从今年起首次设立“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和“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奖项。今年评选“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30个、“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00名。符合职业(工种)条件的技术工人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可破格申报技师职业资格,“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纳入劳动模范后备人才库。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5,(1):19-19
自2002年底开始,市文明办在全市7个郊区县开展“城乡携手、共建文明”活动,动员和组织了全市9个市级以上文明行业26单位与26个村结成文明共建对子,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帮助结对村达到市级文明村的标准。两年来,结对共建双方共投入近2000万元,修建村级灰色化道路91.42公里,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经济安全视角出发,选取衡量粮食外部风险的关键指标"粮食对外依存度"和衡量粮食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指标"人均粮食产量",给出粮食安全的"十三五"前期监测和后期预警分析。研究表明,进入"十三五"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来看逐步好转,从基本安全区间上升至安全区间,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正向作用逐年提升。具体来看,粮食对外依存度指标得分较低,还处于基本安全区间,有待进一步改善;人均谷粮产量指标得分较高,始终处于安全区间。  相似文献   

18.
精彩活动卢湾区学习节是卢湾区政府通过宣传、展示,为全区市民提供一个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资源平台,学习节的举办为全区市民营造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公民”和“市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始终成为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突出显现,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关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只有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卢梭的现代性理论与马克思的公民理论具有契合点,都从公民观视角对人的异化进行追根溯源,并且认为,公民权消失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社会转型中的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演变的简略考察,指出独立于和外在于国家的所谓“市民社会”只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发时期的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是自由主义思想中理论上的抽象。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它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要求人们探索一种能够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活力与主动精神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本文论证了这一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能性,并且得出结论;这方面探索的成功将为人类的共同生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