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2004年10月16日在庆祝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0周年,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20周年,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成立10周年座谈会和主题是"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第4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16日-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传媒大学)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娃娃们中国话还没学得利落就开始学英语,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学英语,走在街道上在学英语,汽车司机也在学英语.整个大江南北,960万平方公里,这样学习英语的热潮,在人类历史上,在任何国家,从来没见过.但是,没有人在中国掀起一个学汉语的热潮来.这样,中国语言不冷才怪呢!  相似文献   

2.
"头"在蕉城区方言和普通话中都用来构词,但普通话里的"头"尾词并不发达,而蕉城区方言"头"尾词较为发达,"头"作为名词后缀的附加意义比普通话复杂.从蕉城区方言名词后缀"头"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中,可以揭示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实际出发,依据语言运转的基本原则"经济原则",认为在现代 汉语普通话中,韵母"ia"中的"a"是前[a],"ua"中的"a"是后[α]。  相似文献   

4.
徐小平 《21世纪》2008,(8):22-23
在台湾考察教育,最亲切、深刻,然而又感到"意外"的感受,就是他们都讲普通话——台湾叫"国语"。要为交流做点贡献去台湾考察教育了一周,看了不少大学,产生不少感悟。第一天,陪同我的朋友就告诉我,台湾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文探讨有关推广普通话的几个理论问题.首先指出台湾某些人提出的"河洛语不是汉语"的谬论毫无根据.其次说明推广普通话是历史的必然,所谓"粤语北上"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短时行为.最后认为普通话名称由来已久,不应轻易改动.  相似文献   

7.
释"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靓"本是一方言词和古语词,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当今普通话中"靓"字的风行主要是吸收了粤方言中的"靓"(liang)的用法,同时因字形相同,也激活了古语词"靓"(jing)的一部分词义.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无法从语音形式上分辨虚词"了"的语法意义类型,本文根据安徽宿松方言与它对应的四种语表形式(哆、脱、倒、在)分析和验证普通话"了"的语法意义类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汉语普通话教学都是以声母和韵母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声调则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声韵中心论"."声韵中心论"没有也不可能正确反映普通话语音的本质特征,它对我国的普通话教学测试,普通话推广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必须正视的,因此,推广"声调中心论"势在必行."声调中心论"在普通话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普通话测试,以及在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鸟语花香的春天,笔者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海岛县福建省东山岛采访。在岛上的"寡妇村展览馆"参观,笔者的眼球被这个展览馆唯一一件乐器,一支台湾笛子所吸引。通过采访,我更被这支台湾笛子的故事感动肺腑。这支文物般宝贵的笛子原来挂在东山岛前楼乡沈加添先生的家中,是1997年建馆布展时征集来的。除了出自台湾之外,笛子看上去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见图)。但是,它却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前,国民党驻岛部队败退台湾时,大肆抓丁扩充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中"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其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而且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本文试图对"一"的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旨在为确定普通话"一"字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分析了南通话程度副词"嫌"、"很"的基本用法,认为南通话"嫌"、"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太",在句法上呈现出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话"嫌"的副词用法源于动词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而南通话"很"的副词用法与普通话"很"完全不同,其特殊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现在历时和共时平面都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准普通话"现象,是由广西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和语言环境及大学生"普通话心理"偏颇所致.只有各方面齐抓共管,措施得力,才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量词"点"和"些"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条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定量物量词"点"和"些"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中的"说话"测试是应试人说普通话能力的综合考评。要使普测中应试人的"说话"与实际说话水平等值,必须加强测试本身的规范化研究,使其更有"效度"和"信度",从而推动普测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方言情况复杂,方音影响巨大以及缺乏良好的用语环境是现阶段师范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主要问题.方言区高师"推普"工作应采取增强"推普"宣传力度、强化普通话教学及其研究,实施针对性强的普通话教学以及努力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用语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伊始,台湾语言政策出现了两项重大变动:台湾"教育部"讨论通过了所谓《语言发展法》(草案),并废止了《国语推行办法》。这既违反了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不符合台湾同胞的需要。台湾新拟的14种"国家语言"实际上具有不同的语言身份和地位,"国语"(普通话)作为台湾社会的共通语的地位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区使用的普通话与现代汉语①不完全相同,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有 动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有”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做“有”的宾语,而且有诸多限制。可在台湾普通话中,却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此时的“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我们将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这种句式产生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二级乙等"简称PSC的"二乙",被称作"教师职业生命线"。对闽方言区"二乙"的典型状态和临界状态进行分析,探讨闽方言区PSC中"二乙"的特征,发现闽方言区PSC中的"二乙"等级应试人普遍存在着测试总分、等级与普通话语音面貌状态"失衡"的现象,提出对闽方言区"二乙"特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