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京津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林 《城市》2008,(6):12-17
一、双核城市群背景下的京津冀经济依存分析 北京和天津在空间上临近、在经济上相互影响.构成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双核城市群.京津的直接影响范围涉及蒙南、晋东、冀北、辽西等地。如图1所示.受京津强烈影响的区域是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这一由虚线围成的范围.该区域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孟祥林 《城市》2014,(10):8-13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城市群"中的三角形关系分析京津冀一体化有多个研究视角,可以从京津冀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审视,也可以从某个区域进行探索。诸多文献在探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的同时,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北京方面。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是京津冀"双核+双子"结构中的"核",在"双核"城市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但北京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3.
孟祥林 《城市》2015,(5):8-14
京津冀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最终需要构建“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为了充分发展京、津两个大都市的辐射力,北京和天津都需要构建自身的城市体系。天津城市体系是以天津为核心,以沧州、唐山和廊坊为子核心的“一核+三星”结构,这个城市体系需要根据津北、津西、津南和滨海地区的发展条件分别构建津北子城市体系、津西子城市体系、津南子城市体系和滨海城市廊道。根据天津与周围河北省区域的区位关系,天津城市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近天津区”和“远天津区”两个步骤逐渐发展,使得唐山和沧州通过唐山C环和沧州C环分别在津南和津东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构建天津城市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从天津行政区划内部进行城市布局外,还需要通过“软区划”方式扩展天津向河北省的直接影响力,构建广域天津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江曼琦  唐茂华 《城市》2006,(6):21-24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都市圈,是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根据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其在地域空间组成上包括北京、天津双核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城市.随着都市圈经济的不断深化,加强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功能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市场驱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各地区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加强京津两大核心城市的合作发展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孙钰  苗世青  崔寅  李向春 《城市》2022,(11):3-18
在不同的技术前沿面下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效率评价模型(SBM)对京津冀城市群中13个城市2009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规制效率进行测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构造生态环境规制效率的“关系数据”,以此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究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规制效率所具有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表明: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规制效率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北京和天津大于河北(各城市)的特征。二是网络整体有较强的稳定性,北京、天津和保定等以溢出效应为主,处于“引领者”地位,而张家口、承德、衡水和邯郸等以接收其他城市的溢出效应为主。三是块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为“净溢出”板块;衡水、邢台和邯郸为“净受益”板块;承德和沧州为“双向溢出”板块;廊坊、唐山、张家口和秦皇岛为“经纪人”板块。依据研究结果,给出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规制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颖 《城市》2018,(2):76-79
笔者以北京、 天津、 唐山、 保定及廊坊组成的"双三角"地区为例,探究了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及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下,通过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化地区生态资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保定城市发展障碍与新区划下的三层次蛛网模式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祥林 《城市》2010,(2):10-16
一、保定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一)旅游不能有效拉动城市发展 保定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资源大多依托本地的资源特点和历史文化逐渐发展起来,有些旅游资源甚至已经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但还不够规模、档次较低、缺乏品牌意识:一是旅游资源缺乏规模和档次。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景点很少,目前大多数景区不但景点本身没有规模,而且旅游服务也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二是没有充分挖掘京津的潜力。北京和天津人文旅游景点的数量和档次都较保定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孟祥林 《城市》2014,(2):17-24
正京津冀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在"大北京"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从京津冀一体化层面考虑问题,让北京与更大的腹地建立联系,京津冀应突破"硬区划"的限制,在软区划层面实现对接。离开京津单纯谈河北省进而在河北省内部做文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位于京津冀中的保定谋求发展,更需要借助近邻京津的地缘优势。保定在发展中提  相似文献   

9.
《城市》2002,(1)
京津冀北地区地跨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9个城市,土地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 4000多万。它既是我国的首都所在地,又是我国特大城市最集中、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因而该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孟祥林 《城市》2012,(12):9-12
一、"一城三星一淀"的"大保定"格局(一)"一城三星一淀"空间设计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保定设计了"一城三星一淀"的区域发展思路。"一城"即保定市,"三星"即满城、徐水和定兴,"一淀"即白洋淀,保定与徐水、满城、清苑3个县城形成依存互动的发展格局,扩大了保定的影响范围。保定位于京  相似文献   

11.
汪磊  邹哲 《城市》2004,(5):45-47
一、概述 解决交通问题的战略多种多样.有人热衷于通过简单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交通问题,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力是非常短暂的.于是,又有人开始研究更新、更为有效的新方法--"双赢"交通战略.  相似文献   

12.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唐保城市体系构建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孟祥林 《城市》2009,(4):33-40
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具有经济合作的空间优势.但这种优势因为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限制而导致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格局。京津经济发展与河北省近京津地区经济的有效融合可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分层次进行。如图1.在两个三角形中,京保与京唐的距离、京石与秦石的距离几乎相当。天津几乎在唐保、秦石的中间。北京-廊坊-天津一线几乎将两个三角形等分。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赋予城市以活力,保障城市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但与此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在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际大城市中,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往往占据了1/4左右的比重,且其碳排放具有很大的惯性.正因为如此,交通运输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职业》2012,(9)
在8月15日结束的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南京云苏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脑打印墨盒真空加墨机"获得"双奖"--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金奖"和中国环境保护协会颁发的"环保发明专项奖".  相似文献   

15.
孟祥林 《城市》2010,(12):21-27
一、双核与廊坊、沧州的区位分析 双核影响下的廊坊和沧州位于京津正南方的扇形区域。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具有与京津建立经济联系的良好条件。沧州距京津较远,但可以通过廊坊的经济辐射以及与京津交通主动脉的联系建立方便快捷的经济通道,从而在构建“京津—廊沧”扇形城市发展区中发挥次级组团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坚持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循环双向联动,实现中国产业再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明晰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内在关系和现实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着内需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不强、外循环动力减弱等困难,需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内需,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mericans who self-identify as Black and White that reveals underlying expectations with regard to conversation tha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se differences seem not to have much to do with class or gender, but rather vary largely according to self-identification by "race." The argument of this paper will be that the social phenomena of "race" are constructed at 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whenever Americans self-identified as Black and White speak to one another. This is because the Interaction Order expectations with regard to both self and community va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cause the "language games" and conversational "preferences" practiced by the two groups are responsive to different Interaction Orders, the "working consensus" i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and as a consequence, conversational "moves" are not recognizably the same.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 great deal of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frican Americans can be traced to this source.  相似文献   

18.
Oxfam's experience with groups of disabled people has revealed that gender affects how disabled people are treated in various cultures. This experience runs counter to the often voiced (even by a consultant hired by Oxfam) assumption that gender analysis serves only to confuse any analysis undertaken of disability-based circumstances. This assumption is echoed in the disability movement itself where activists fear fragmenta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gender analysis. Thus, gender is not yet understood as a factor which affects every aspect of life including race, class, ethnicity, caste, and disability. Because 75% of the 250 million disabled women in the world liv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ment programs must consider the specific needs and rights of disabled women who suffer from double discrimination and are more likely than disabled men to live impoverished and isolated lives which lead to depression and despair. In many societies, disabled women, but not disabled men, lose their rights to marriage,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Mothers of disabled children are stigmatized, and fathers tend to "blame" defective genes on the mothers and to ignore their disabled offspring. These factors combine to make it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status and livelihoods of disabled women through development work. Disabled women activists have also voiced complaints about their lack of access to the preparatory meetings for the Fourth UN Women's Conference, but disabled women intend to use the Conference to lobby for their rights and to call for scrutiny of health policies which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disabled.  相似文献   

19.
实施国家骨干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骨干校建设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骨干校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文章结合骨干校建设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在骨干校建设中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