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与大臣讨论过认宗徽州大儒朱熹的事,一本尘封的《《明朝小史》日前被笔者打开,明末清初学者吕毖在该书《洪武纪》一章如实记录了这一段史实。历代开国君主有的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想寻找一位古代同姓的圣贤当祖宗。笃信道教的唐明皇李隆基相信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是自己的先人。出身低贱的朱元璋更是跃跃欲试。他在和大臣们讨论修宗谱时,  相似文献   

2.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是元末明初重要的诗文和寓言作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其一生却是悲剧,刘基无法与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游民出身的朱元璋磨合在一起。这与刘基的教养、能力、才情和既往的经历都有关系。朱元璋以他才略和特殊的机遇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大明。然而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朱元璋是个“圣贤盗贼兼而有之”的开国之君,他的雄猜刻忌和独断独行的性格大大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他的残忍好杀在示范作用影响了后世明朝历代皇帝。  相似文献   

3.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4.
正面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包括朱元璋自己当作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个农村后生在当时就像茫茫荒野中的一株细草一样,微贱得你无法把它辨认出来。他的祖先追溯上去全部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以至在位登大宝之后,他也无法像历代开国皇帝那  相似文献   

5.
陈昌云 《学术界》2012,(5):152-161,288
朱元璋在明初文坛的地位不高,但凭借帝王身份,他对明初乃至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文学思想明显带有回归先秦儒家文艺观倾向,文学观念宽泛博杂,崇尚实用功能,淡化文辞、体制要求。文风由此呈现质朴率真、粗豪雄放之美。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具代表性,其崇儒尚实文学思想和朴野自然文风又体现开国帝王文学重质轻文、抒情豪迈、不拘格套的一般特征。作为出身寒微开国帝王的文学典范,朱元璋文学成就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6.
<正> 一刘邦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有着不朽建树的封建帝王。但是,他却不能跻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殿堂。在数以百计的有关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中,刘邦从来就不是学者们注意的对象。这是因为刘邦的思想没有用著作表述出体系,所以谁也没有兴趣去采掘这一可能没有任何收获的贫矿。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辉煌功业的伟大人物,刘邦却有着他自己的虽然不成体系然而又极富个性特征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面 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包括朱元璋自己当作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个农村后生在当时就像茫茫荒野中的一株细草一样,微贱得你无法把它辨认出来.他的祖先追溯上去全部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以至在位登大宝之后,他也无法像历代开国皇帝那样穿凿附会地攀附为某位名人之后.  相似文献   

8.
刘邦与朱元璋治国方策误区比较江心力朱元璋和刘邦同属于布衣天子这一类型①。两人的成功为许多前辈学者称述,然而对于二者治国方略与具体政策的误区及其比较却少人问津。轻田租重商税与重本抑末——经济方策误区经济方策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方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10.
宫廷教育是封建帝王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守成之君,更是如此。开国之君由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尚可从实践中体察民瘼,总结治国方略。而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高墙之内,对于宫廷以外的民间疾苦,只能通过周围的大臣们了解,其文化知识、统治能力等等,也主要靠宫廷教育来培养。有明一代,从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视宫廷教育,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太子的教育两大类,兹略述之如下。一、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帝自身的教育有经筵、日讲两种形式。所谓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的经筵,始自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起自民间,初不识书,但他很懂  相似文献   

11.
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登上有明一代开国皇帝的宝座。他励精图治,处治思乱,注意总结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尤其注意总结元朝覆亡之教训,他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权臣上下蒙蔽,皇帝未能亲自处理行政事务,造成大臣擅权跋扈,上失操柄,州郡官吏不得其入,夤缘为奸,以生乱阶,沦于覆亡。因此,朱元璋以“皇帝不能躬览庶政”为耻。所谓“躬览庶政”,即凡涉国计民生,行政事务,都要事必躬亲,其中包括看、听、批阅内外诸司的公文和臣僚们的疏、奏、谏、议等。这就希望诸司公文和臣僚们的建言能够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既省时间、精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目的是想尽快恢复因元末残暴统治兼二十年战争而遭破坏的社会经济,巩固新朝统治,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 明初,朱元璋面对的现实是:其一,人疏田荒,社会经济凋蔽。古称富饶之乡的和州“人皆流亡,地多荒秽”;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河北州县“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在建国前后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仿效?如果朱元璋确系有意效法刘邦,那么他为什么要效法?这种效法有何利弊?本文拟作一探索。一和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动机是为了求生存,他是被迫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的,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在朱称帝后吹捧的那样,似乎他自幼  相似文献   

13.
刘备为人忠厚贤达,已被许多人承认,不过他仍然很谦虚.他在写给刘禅的遗嘱中就说“汝父德薄,勿效之“.他主张人要积德行善,勉励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历代名人家训中的名言.……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说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以来,延续两千多年,几经变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都以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延续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能够在中原立住脚,建立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重用儒士的结果。同样,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进而统一全国,为我们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依靠和重用各民族儒士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江淮论坛》2005,(6):157-162
八股取士制度不始于朱元璋,八股文也绝对不是朱元璋首创或由他和刘基二人所定。其证有三:首先,洪武年间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不是八股文,而是宋元经义体;其次,洪武年间的取士之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都不是朱元璋和刘基等人的发明,其中的重要方面均是宋元以来科举制度的延续;第三,朱元璋开国之初,遴选人才是行荐举还是开科举,徘徊不定,对科举成法持怀疑态度。洪武年间诏复科举,原其初心,仍然是想造就和选拔适合封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与《隆中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以后,刘备集团沿着《隆中对》的路线,进行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后世对此评价很高。唐人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中说:“汉代之季,天下不得不三分,盖有由矣。曹氏挟王之威重,孙氏借父兄之余业,刘氏独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候,即鼎足之势均也。”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中也说:“三顾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法制史上,朱元璋注重法治,特别是他在法制宣传方面的作为,是历代皇帝所不及的。 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布衣,身经乱世,看到“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①,因而能意识到法律能否为官民所知,直接关系到法治的成败。这使朱元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主张“立法从  相似文献   

19.
明朝对官员的监察及其启示高春平治民必先治官,这是许多政治家的共识。明朝建立后,为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吸取了历代整顿吏治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国之初必须“以猛治国,严惩贪污”的施政方针,并为子孙搭起官僚体制的框架。其后二百余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对于两千多年来残杀功臣比较厉害的恰恰是曾经是农民起义领袖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解释是这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起自民间,跟他们一起举事的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做了皇帝,昔日的平起平坐的朋友做了将相,向他们匍匐称臣;本来皇帝至高无上,孤家寡人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臣下的疑忌,惟恐他们觊觎自己的宝座,何况对这些昔日的朋友,今日又有震主之威的将相?起自闾巷而贵为天子,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了的。他怎能不担心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现在又掌握重权、贵为将相的功臣要取他的地位而代之。何况这种担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所以,杀功臣,刘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就几乎是为了建立绝对的皇权所势在必行的了。而原来出身于统治阶级的皇帝如李世民等人,起事之初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