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广难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难封”是一桩传统的历史悬案。其缘起自汉文帝,汉代的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客观原因造成,汉代以后的学者则多从主观方面分析其原因。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但突破了传统看法,而且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观点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热烈和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鸠杖"考辨     
"鸠杖"又名"王杖",后者应是汉代官方对"鸠杖"的统一称呼.高诱在<吕氏春秋·仲秋纪>注文中将古之"几杖"与汉之"鸠杖"联系起来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从鸠杖以鸠鸟饰于杖端的器型上看,其起源应该追溯到早期鸟图腾崇拜时期.鸠首形杖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后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中均有发现,说明汉代鸠杖在器型上是有传统可言的.汉之"授鸠杖"与古之"献鸠鸟"具有同样的象征性意义,其行为可以追溯到古代尊老敬老之传统.<后汉书·礼仪志>"欲老人不噎"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法、类"说与中国传统司法的"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出"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近也"和"依乎法而又深其类".本文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司法"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应该正本溯源,回到荀子对"法"和"类"的讨论上来,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司法传统实质上是荀子"法、类"说的延续和贯通.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5.
小议居延汉简中的"私去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已经公布的居延汉简中看,汉代屯戍吏卒的"私去署"、"不在署"现象非常严重.尽管各级屯戍组织对此问题都比较重视,且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但此一问题却屡禁不止.从对"私去署"和"不在署"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屯戍组织并非严格的军事组织,组织内部存在复杂的经济生活,庸工、经商等经济现象的冲击,就是大量吏卒"私去署"和"不在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先秦文献中有关赋、比、兴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中,为大师所教"六诗"中的三种诗体,排在"风"与"雅"、"颂"之间.到了<毛诗大序>中,"六诗"的顺序未变,但却被称为"六义".由于<周礼>和<毛诗大序>均未对赋、比、兴作出明确的解释,"六诗"如何发展演变为"六义",包括两组不同的赋、比、兴如何递变,遂成为千古之谜,此其一;赋、比、兴在"六诗"中的确切含义虽然难有定论,但是.这一组概念在<诗经>阐释的历史发展中,却逐渐成长为中国诗歌(包括词、曲)在创作、阅读、理论批评等各个层面的核心概念.故源头的迷失与其支派的显著地位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反差,此其二;对于来历不明的赋、比、兴,历代学者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无论从<诗经=>学,还是从中国诗学的角度,对这一组概念的研究自汉代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此其三.上述三点表明.赋、比、兴这一组概念,既是汉代以来两千余年间历代学者"越说越糊涂"(朱自清语)的传统学术难题,又是当代中国诗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对已有两千年研究历史的这一古老的学术难题作出新的探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7.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和"忠孝两全"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治,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9.
"指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传入中国大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就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梁的功利观中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现,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粱启超功利观的这种转变和调适的原因,既有其受日本相关学说及西方学者对边沁功利学说修正的影响,又有其受中国传统文化"功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宋学者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重新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儒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经、道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解。他们的反思建立在"尊儒、宗经、崇道"的基础上,对汉代学者的儒学观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经典之中蕴藏了"圣人之道",要把握圣道,自然离不开经典,但仅仅通经,是难以真正理解圣人之道的真谛的。因此,必须超越汉儒的方法,善知经者不求之于意言之间,而应求之于意言之外。这就决定了宋代经学的义理取向。  相似文献   

12.
进化史论是韩非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执政者应当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执政政策。从学术史角度将韩非进化史论与诸子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非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肯定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分期总结历史的思维方式上,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共识。此外,在韩非的"上古之世"论、三世风尚相异论以及"不期修古"等具体观点上,则体现了他对诸子学术的取舍。  相似文献   

13.
许多<史记>研究者和研究资料都认为<酷吏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讽刺批判精神,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简单和片面的.正如现有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酷吏列传>不能单纯或孤立地来认识,而是要将其放在当时的汉代社会大背景下,并将之与司马迁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结合起来分析.对于酷吏,司马迁表现出一种复杂态度.一篇<酷吏列传>,一篇<循吏列传>实际上体现了司马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反差.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桓宽依据盐铁会议纪录编撰而成《盐铁论》一书。此书内容较为广泛,非"独述盐铁"而已,却独以"盐铁"二字为书名。历代学者对其中含义颇有猜度,歧说纷纭。本文对各种观点一一评判,辨析出较为近是之见。  相似文献   

15.
"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之音”命题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历代不少学者的评论阐发。本文从“郑卫之音”命题的含义,历代学者对其的看法,这一命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6.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宠用辞赋之士,招致了朝臣的激烈谏议,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汉末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历来学者虽有论及此事,但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代文学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入手,展示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学术上多方面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汉代选举制度的常规,指出激发“鸿都门学事件”之深层原因在于触动汉代以德行儒术为内容、以乡举里选为规范的人才选举制度。论文还认为鸿都门学事件与党锢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衣冠大族与单家寒门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内在的关系。论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通过鸿都门学士事件的考论,展示汉代儒学与文学的关系、汉末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相似文献   

17.
清议思潮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廷大权,以太学生为主的后备官吏集团发起了针砭时政、抨击宦官专权和评议人物的政治活动。最终遭到当局以党锢的方式从肉体加以打击,从思想意识上加以禁止。但清议从未停止,一直持续到汉末。清议是东汉中后期自下而上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活动,它改变了世人的传统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加速了汉末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汉代京都赋与亚欧文化交流@许结$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20000~~  相似文献   

19.
《春秋》在汉代公羊家的视阈中是一部蕴涵微言大义的经学宝典。公羊家通过《春秋》之辞、笔削和书法阐释的《春秋》之义具有表层与深层两层含义。其中蕴含的体现于春秋《公羊传》中的儒家民族伦理思想集中于夷、夏可以互变、两者同样可以进化的夷夏观,它反映了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和统一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儒家民族伦理学的精华。春秋《公羊传》的民族伦理思想来源于孔子,发端于《春秋》,由于其本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道德自觉问题,因而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莺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