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国家数字化转型能力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基本支撑,以人的数字化转型为关键内容,以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关键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对推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学合理的国家数字化转型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发现我国数字化转型能力空间布局尚待优化,部分省区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数字化转型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通过提高数字化创新能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字化转型基本保障与加强数字化战略落实等基本路径提升我国数字化转型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我国贫富差距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社会性质。认为,我国的贫困阶层主要由劳动力所有者构成,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属于竞争型行业、夕阳产业的国有企业中;富裕阶层主要由资本、经营和技术能力、权力所有者构成,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我国贫富差距的形成,既以社会群体和个体经济条件和机会不均等为根据,又以改革开放以来新的收入分配方式,即按效益分配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按要素分配的实施为条件。我国的贫富差距,从分配方式看,具有公平合理的因素;从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看,具有不公平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化为主要特点的世界经济活动中,现代企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合并或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协作.为此分析了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选择实施外部成长战略,为我国企业向海外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1981—2006年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创新投入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自主创新能力与第三产业发展等因素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以探讨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投入、第三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发展知识经济 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有机协调的系统发展模式。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模式,必须尽快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转变。发展知识经济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知识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它不仅为我国未来发展消除瓶颈,而且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以资本信用为基础、以债权保护为核心求得交易安全,却抑制了公司的发展,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资本制度,不适应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以资产信用为理念、以效益和安全为目标完善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壮大,提高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公司、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应科学设置实践课程,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的制约因素,通过科学路径设置实践课程,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入手,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研究及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现状,建议从培养新型知识创新人才、强化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校专业培养模式这五方面切实提高其自身的低碳就业能力,有利于培养更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以可持续创新实践能力为张力的畜牧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现有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力求为推进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英语能力标准滞后.顺应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时代因素的要求,借鉴现行的国内外英语能力标准,基于交际能力语言理论,构建新的、与时俱进的、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为导向、兼顾通用英语能力突显学术英语能力、体现文化重要性、分级明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我国经济社会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剥削现象。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既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剥削现象一定要进行规范、限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高校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良的社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开国进取”政策,主旨就是在保障其原有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前提条件下,广泛吸纳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实行本民族经济的技术改造。从而促成日本在岛国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文化的兼柔并蓄特征,促成了技术更新机制和对世界文化汲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现代城市工业经济高度崛起和发展。站在东方文化这个共同性质的前提和基础之上,“考其辨证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对于我们的改革事业,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必然通过教育创新。深化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是培养民族、社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教育塑造功能;政治合法性功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多种形式的调查表明,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大学生,其非智力水平低成为制约创造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急需新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高等教育应适当加大非智力教育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开发潜能;坚持系统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以优良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与技能训练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育内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地开展创新教育.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管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管理类专业有其特殊的学科特点,人们往往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较少关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是前提,优化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具有创新功能的合理知识结构是基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不能在计划经济体制而只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人的进取和创造精神。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不仅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从边缘化向中心化转变。要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与茶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创意的理念和运用。我国文化创意在茶产业中起步较晚,文化创意在经营模式、产品形态、品牌建设等方面运用不足,以此为契机分析提出以下措施:(1)文化创意改进经营方式;(2)文化创意提高宣传效果;(3)文化创意推进产品创新;(4)文化创意带动产品生产,以期促进文化创意在茶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素质教育中的创造力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高素质、高创造才能。实施创造力教育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既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有效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切实步骤与措施。因此 ,对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特征、创造力教育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及素质教育中如何实施创造力教育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