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是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恩人,是令我惧怕的人。父亲难得表情开朗。那时妹妹还未降生,爷爷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是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唉声叹气。他的生活原则是,万事不求人。  相似文献   

2.
<正>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热爱劳动。解放初期,父亲已是处级干部,但他低调处事,不事张扬。工...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1977年恢复高考,我现在大概是个小裁缝——费家第三代裁缝。我在家行四,大姐和哥中学毕业分配了工作,二姐去了农场,按当时的政策,轮到我肯定下乡,或去农场,或回老家乡下插队。母亲每念叨起,常说:"就待在家,跟你爷做裁缝。"(家乡无锡管父亲叫爷)父亲显然也是这意思。他的手艺传自祖父,祖父在上海学成后回无锡开了店。父亲的手艺那时在无锡城是响当当的,自然也想往下传。  相似文献   

4.
坐车     
【正】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  相似文献   

5.
我之所以从事统计工作这一行.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在基层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统计工作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统计工作是那么认真负责、那么执着、任劳任怨.无论天气有多么恶劣,父亲都深人到最基层,了解情况,搜集统计源头数据.父亲经常在下班后把那些统计报表带回家,用算盘一遍又一遍的汇总,一次又一次的核对,每当完成报表后父亲总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相似文献   

6.
经常有人问我:"在什么单位工作?""统计局!""噢!"沉思片刻,"统计局也还行吧?"言外之意,统计局无权、无钱、无名望,历史上就不属于好单位序列!或者干脆有人都不知道统计局是干什么的。刚参加统计工作时,每当这种时候,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的情绪,有点失落,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鄂尔多斯市的好多主要领导过去都在统计局工作过。"现在,我会这样自豪地回答,底气十足。"是吗?那统计局也不简单呀!出人才!"我嘴上不说什么,但心中却充满自豪……其实,并不是虚荣心在作怪,想给  相似文献   

7.
我是军营里成长起来的统计人,其实上军校时我学的是护理专业,压根就跟统计贴不上边,缘于一次工作调动,恰好单位没有专门管统计的人员,这样就把我推上了统计岗位,刚开始时觉得每天在计算机里输来输去的,要不就是用计算器算来算去,没什么难的,就是算数,好干,可一件不小的大事震动了我,使我不再小瞧自己的职业,催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努力。那是我刚调来不久,主任让我把1997年全年各科室的主要指标做一下汇总下发各科室,我心想这还不好算吗,我用计算器飞快地计算着,然后不加思索地填到表格上,往科室走去,走到外一科时正好碰…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我在家觉得无聊,于是从书柜中随手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无意中一张泛黄的荣誉证书从书柜中掉了出来."父亲居然也是劳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接着从书柜中翻出大小三十多本荣誉证书,我感到很惊讶,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养路工父亲居然获得了那么多荣誉却从来不向我们提起.  相似文献   

9.
2003年那年我的上班生涯画上了句号,我离开了工作岗位,退休了。原以为退休回家清闲享福了,哪成想这十几年却是我最辛苦最劳累的。现在终于结束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日子,陪双方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小孙子也上了小学二年级,送去托管班,不用我接送上下学了,而我却成了"待业老年",以后的日子该怎么"熬"?我觉得我是一个被社会被家庭被儿女抛弃的无用的老人。  相似文献   

10.
商业、供销企业商品流转统计报表的编制,一般采用从下到上的汇总方法。近年来,我综合运用在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所学到的统计、财会知识,结合近7年来的统计工作经验,探索出了从上往下的汇总办法,即先从财会报表的汇总数据入手,按照统  相似文献   

11.
【正】大哥说,父亲几年的积蓄全花在我这个败家子身上了。初闻此话时,我4岁,不明白他是何意。后来我渐渐知晓,自己是最后一批超生队伍中的一员,为此,作为老师的父亲被罚款2万元。我是被迫念书的。只要看见我和那一帮不学无术的兄弟混在一起,大哥便会当  相似文献   

12.
父亲教我惜粮食文/冯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读起这首诗,眼前便会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又回荡在我耳边:"孩子,粮食要珍惜,来得不容易呀!一粒米是用一担水和无数汗珠换来的呀!"父亲只上过二年私塾,识字不多...  相似文献   

13.
詹玮 《青海统计》2007,(10):42-42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是一栋白色的小楼。它座落在一个幽静的小山坡下,山坡上草儿青青,野花点点,前面还有一片湛蓝的湖水。当我走进图书馆时,有一个声音对我说"您好,请问您要看什么书?"咦!我惊讶极了,因为我身边没有一个人。原来是一个高科技的自动感应讲话仪在发出声音。我马上说"我要看动画类的书。"它说"请到三楼。"话音刚落我感觉自己在移动,我的前面出现了一块  相似文献   

14.
【正】母亲从前年过了60岁寿辰开始,突然迷恋上存钱。从那天起,只要瞅见母亲不在身边,父亲就会悄声向我抱怨母亲的苛刻。对于父亲的抱怨,我只能深表同情,也曾劝说过母亲,却无济于事。惟一能做的,就是背着母亲,给父亲一点零用钱,然而这难逃母亲的火眼金睛。起初,母亲也是一言不发,但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接着,母亲便开始训斥父...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是个搓澡工。我已经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远远地走开。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用水冲凉澡,父亲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黑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年事的渐渐增高,我的身心并未明显渐老,视力明,肢体壮,反应灵敏,脏腑无恙,日行百八十里不在话下,挑扛百八十斤"小菜一碟"。一位老朋友羡慕地问我:"老兄,没见你在室外活动锻炼,在家里定有套健身密招吧?"我笑着说:"有一招不密,现在泄露给你,你试试,有效了,再去'开诚布公’,我更欢迎!这密招就是——室内弹托羽毛球。"  相似文献   

17.
惊艳外普拉     
得知我喜欢徜徉拍摄古村古街,当地朋友特地带我看一个"很棒的古村"。山路上一番奔驰,还没到,在山弯特设的观景台往下一看,我就呆住了。心里蹦出四个字:千户苗寨!又一个千户苗寨?当然不是。其实这是云南北部的"千户彝寨"——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大村。  相似文献   

18.
曾经,马尔克斯每天都要从早上9时写到下午3时,而在最后的访谈里,他坦言自己已经不写了。"我给自己放了一年的假。我再也没有坐在电脑前,没有写下任何一行文字。在这之前,我从未停止过写作,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9.
心境与境界     
【正】一位智者与一位禅师是知心朋友。一天,他俩相约一起去爬一座高山。他俩从清晨开始攀登,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登上那高耸入云的高山。站立山顶,智者望着山清水秀的风景,感慨万端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现在才切实感觉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境了。"  相似文献   

20.
从小到大,父亲只送过我一次新年礼物。那年我高考落榜后选择了复读,心理压力极大。坐在教室里,看看周围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应届生,总觉得自己是个异类,非常自卑。青春期的敏感和自尊,总是加倍放大自己的痛苦。我变得越来越自闭,不肯和别人交流。在家的时候,最害怕家里来人。毎当家里来了邻居串门,我会躲到里屋藏起来,因为怕人问起我落榜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