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文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78-82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2.
明初土家族地区卫所设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116-119
对明初明王朝在土家族地区设置卫所的时间、地点、名目等情况进行了逐一考述,第一次描绘出明初土家族地区卫所设置的全景。澄清了一些历史谜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指出明初在贵州思州、思南土司境内曾分别设置思州守御千户所和思南守御千户所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圣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2):38-43
本文从部门农业结构和立体农业结构两方面对土家族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部门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渔猎和采集并存,农耕生产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相关农业生产随之演变的历程;立体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生产由河谷地带逐渐向山坡推进,其它生产部门随之演变的过程;历史时期农业结构存在地区性差异,在开发较早的地区农耕生产占据主导,而在僻远地区处于传统的农耕、渔猎和采集并重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湖广土司自署职官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成臻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90-93
通过对明清时期湖广土司自署职官设置的情况及设置源流的探讨,可见湖广土司政权机构划分为行署、旗、峒三级,在宣慰司署那一级又分设为致仕宣慰司署、已袭宣慰司署和经历司署三个系列,它们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其自署职官分为土官、流官两大系统,内分文武两个职别。自署职官的形成深受明代卫所制度和清代绿营制度的影响,并糅合了以明代军职为主的明清兵制的成份。 相似文献
5.
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两宋的数百年间.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内部的社会结构、农业生产技术与物产、商业贸易、货币流通、民族关系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是第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6.
朱圣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13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纺织、矿冶、榨油、煮盐、制蜡、制皮革等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手工业产地增加、从业人员专职化和手工业技术提高等方面;从产业结构看,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生产门类偏少,且发展不均衡;从分布地域看,各类手工业产地在各地分布差异明显,各地手工业门类构成差异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武陵地区土家族医药文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记载武陵地区相关内容的汉文文献为文献源,分别对秦汉郡县制度时期、唐宋羁縻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土司制度时期、清代改土归流后府县制度时期、清末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家族医药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挖掘,概述了这些时期各自的土家族医药文献情况,以期对土家族的医药研究者提供文献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9.
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圣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51-55
在明代及清初,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分布存在土蛮集中分布的土司区和汉蛮杂居区两大区域;土司区内民族构成中土蛮占绝大多数,汉蛮杂居区内汉人、土蛮间比例几乎相等。清代改土归流后,部分土蛮人口外迁,同时又接纳大量的汉、苗等族流民,形成土蛮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汉、苗等兄弟民族插花般镶嵌分布的格局;民族构成转变为以汉族人居多、以土蛮为少数民族主体的构成格局。明清时期导致该地区民族分布与构成及其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因素提供变化的可能,人为因素决定变化的方向。当前该地区的发展还得多从人文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熊晓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
土家族土司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戏曲兴盛时期,由于保存完整且又具有民族特色,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土家族土司戏曲音乐在调式音阶、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唱腔等方面与其它戏曲音乐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良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1):1-7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经济发展与唐宋时期和改土归流以后相比。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工矿生产的缓慢发展和商业贸易的适度发展。该地区当时经济发展的成因在于地理环境、政策措施、移民屯垦、推广技术和改善交通。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经济发展留给我们有四点启示:一是人居环境破坏问题,二是发展经济的主体问题,三是发展经济的政策问题,四是发展经济的人才问题。本文就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成因及启示予以探讨,以期使人们对该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变其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鄂西土家族地区的调查,勾勒出其宗族文化的面貌及与宗族演化有关的社区历史,对造成该地宗族文化现状的原因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贵州卫所的置废,是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贵州卫所的设置,巩固了西南边防,促进了黔省的经济发展、政区完善。然卫所作为明朝军事基层单位,到了明末仍保留有大量军队,这无疑对于新生的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清廷实施了"裁卫并县",完善了贵州行政区划。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探讨黔省政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显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元明时期土家族土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亚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5):12-15
本文认为元明时期是土家族土兵发展的鼎盛时期 ,不仅表现在土兵数量的增多 ,战斗素质高 ,而且还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兵法。这一时期 ,也是土家族军事史上土兵参加战争次数最多的时期。本文对这时期的土家族土兵军事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6.
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3):6-9
庆阳古街道是一条完整的旧时期的商业性街道,它的存在,对于深入了解土家族地区的商业活动与集镇建筑的关系,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同时,也是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土家族地区的明清历史时期的商业文明。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干栏式木构架建筑,明显地保留了原始人 “巢居”的遗风。它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如今土垒式、吊脚干栏式、挑廊干栏式、坐虎木楞式、汉四合院式等多种建筑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是迄今为止最强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最大动力源。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土家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后发外源型,双重跨越的宏观背景,政治现代化先行,自主探索现代化模式,开放的民族心态与优秀的民族品格。这些特征既反映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共性,也反映了土家族地区现代化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熊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0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澧水流域活动着向姓、覃姓土著“首长”。元明清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几个土司机构。统治各族百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