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以其对赛珍珠与《大地》背景所在地--宿州之间深层联系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文化角度切入,言简意赅地剖析了宿州与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及声誉沉浮,宿州对《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用、赛珍珠与徐志摩及江亢虎等文化名人的交往、  相似文献   

2.
8月18日,宿州师专“赛珍珠研究室”成立,校党委书记宋文贤、校长杨光、副校长蔡红、宣传部部长陈世魁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宿州师专图书馆馆长鄢化志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中文系主任常洪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张雪涛副教授担任副主任。研究室聘请名誉主任及顾问多人。会上,邵体忠顾问就赛珍珠与宿州的联系等问题做了长篇发言,鄢化志教授代表研究室,向大会汇报了研究室的筹备经过、宗旨、章程和近、远期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与中国,尤其是与宿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她在宿州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等,为日后创作《大地》提供了大量素材。赛珍珠对她魂牵梦绕的中国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她以支持、帮助中国作家、艺术家在美发展;运用自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声望,在国际上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等行动,诠释着对中国的大爱。  相似文献   

4.
详细分析了约翰·洛辛·布克摄于1916年的一张宿州老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宿州古城的旧貌,传达了历史的变迁,也传达了布克对宿州人的关怀。正是由于布克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关怀,使他积极投身于农业改良、良种推广,以期改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它记录的不仅是布克眼中的宿州,也是赛珍珠眼中的宿州,这就是产生《大地》的宿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赛珍珠传播中国文明、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分析,阐述了赛珍珠作为文化桥梁和大学文化的国际使命之间的关系,以及赛珍珠博爱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关系。宿州学院校训中的“友善”“务实”与赛珍珠创办“欢迎之家”并亲自践行她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把赛珍珠的精神内化为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来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赛珍珠研究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特别是新时期以后,这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由于赛珍珠及其创作在全球化时代越发显现出其现实意义外,还得益于多样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还可以而且应该更为合理地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并开发利用更多更新的批评方法,俾使我们的赛珍珠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充分地利用赛珍珠留下的文化遗产,汲取她在跨文化领域的智慧,为21世纪人类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术界对赛珍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初始期、低落期和恢复发展期.在赛珍珠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赛珍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赛珍珠作品所反映中国现状的评价、关于赛珍珠的文化取向、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思想等问题.近70年来,对赛珍珠的研究已超越了文学范畴,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材料,更新观念,从史学角度作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她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异国的写作风格,而让她成名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如何看待中国式小说创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无疑为赛珍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赛珍珠进行其跨文化写作。对于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跨文化写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一直被喻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众多相关研究是从文化角度研究赛珍珠如何成功地将中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化传统介绍给西方读者,而很少对其语言风格展开研究。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起读者不同的理解。文体特征反映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中有许多词汇属日常用语,这些词汇与中国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赛珍珠不仅通过《大地》的故事情节,而且通过描写故事的语言特色,发挥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同胞》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赵东  姚慧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1-44,74
赛珍珠小说《大地》写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社会画卷。《大地》在问世之时遭到中外文坛的普遍非议,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跨时代的特征。《大地》无论从写作视角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明显带有超越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跨时代性,《大地》的跨时代性表现在作者用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和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和精神图景。作者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她对中美两种文化充分了解,中美文化的互补性使这部小说天然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大地》在文学艺术理念上采用的中外艺术兼容并包的手法也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地》的跨时代性对于今天考察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开拓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对于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创作而言,"土地情结"的艺术展示因为表现者的"异国"身份而有了超乎"个案"的"东方文化发现"或"中西文化交流"的引领性价值。当作家触摸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时,已经连带着对不同民族的土地恋情进行了联系性思考,催发为创作,即展示了中国题材小说具有的世界性品质,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突破或文化突破。人的"土地情结"在根生于"地方性"的粗鄙之后,复枝蔓出具有"世界性"的富丽,与作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多元文化和谐理念彼此印证。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的跨文化理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揭示了自己"一个世界"的跨文化理想,即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吐故纳新,和谐共处的文化理想。小说《帝国女人》中描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在与外国使臣交往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化碰撞和冲突,本文通过对这些文化冲突的分析,揭示了赛珍珠跨文化理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本着忠实反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对《水浒传》的篇章、句子、词语等三个层面都采用了纪实翻译的策略。赛译本反映出赛珍珠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保持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性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1938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参与和组织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包括发表演讲、成立东西方交流协会、协助《亚洲》杂志编务、创建赛珍珠基金会等,充分体现出她的跨文化对话意识.赛珍珠的社会活动中包含着强烈的对话意识,对其社会活动及其特征的研究是全面把握赛珍珠一生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纪念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暨镇江市国际友好交流大会期间,2008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本次研讨会取得了新的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史料的挖掘与历史的考察、文本的阐释与比较意识的增强、对赛珍珠思想的探究与文化精神的凝练诸方面,并由此将赛珍珠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对《水浒传》赛译本的分析,发现汉英隐喻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上还是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隐喻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以此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