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代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租佃关系充分发展,确立了田面权与田底权的分割以及永佃权,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取代了人身依附关系。但就是在出现上述进展的地区,同时并存着奴仆化佃农与带有主仆名分的特殊租佃形态。奴仆化佃农,就其自身的本质而言,仍是佃农,又不同于一般佃农;接近于奴仆,又不同于奴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显然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发展复杂性的认识。根据明律的规定,只有诸王、勋戚、功臣等特权阶层才可以蓄养奴婢,违者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明末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到清初才逐渐获得解决,清初的各项经济措施,也都是发源于明末的各种社会问题。明末农民起义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皇朝,但明朝遗留下来的各项社会问题,到清朝才告一段落。过去史学界关于清初历史的研究,往往有人喜欢割裂明末清初之间的有机联系,他们强调满族的落后和野蛮,把恩格斯关于易洛魁部落的论述硬套在满族身上。他们认为清初是一个黑暗的倒退的历史时期,由于满族的落后,使中国历史的发展延缓了一百二十年。另一些人在研究南明史时,把清初的抗清运动加以全盘肯定,认为满族入关以后,阶级矛盾交织着民族矛盾,社会的危机更加严重了。也有人把清初的人口稀少经济萧条归咎于满族入关的原故。这些观点完全不符合清初的历史事实。清初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巨大意义的历史时期。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无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明代豪强地主经过明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和清兵入关后的烧杀抢掠而大量瓦解,佃仆制至清初也被瓦解。至雍乾年间,明代租佃制下地主对佃农的额外剥削也大量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比较自由的租佃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是史学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大量题本,对清代地租形态的发展变化作一初步探讨。一、清代实物分成租的特点自秦汉以來,实物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的地租形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形式。所谓分成租,是地主和佃农按照契约议定的比例分收佃农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作物。清代实物分成租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佃农经济条件的好坏,决定了不同的地租率。如果佃农不能自备耕牛、农具  相似文献   

5.
清代实物定额租制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实现,是封建社会剩余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清代地租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的认识。本文将着重考察实物定额租制在清代的传布及其呈现出的诸种形态。一实物定额租制,是从实物分成租制发展来的,分成租制在早期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愈到后来,它压抑佃农生产积极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清中后期,地主与佃农之争诉不断加剧。除了租佃契约之内在缺陷,生态恶化、经济状况萧条、地主与佃农经济恶化、市场混乱等外部环境是租佃争诉加剧的外因。  相似文献   

7.
明清鼎革之后,明朝遗民在清初的社会伦理秩序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末清初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孙奇逢,贡献尤其突出。在清朝统治日渐巩固的情况下,他始终恪守民族气节,倡导经世致用,著述明道,化民成俗,通过大量著述来重建和维护儒学正统,并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实践,力图以儒家传统模式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秩序。孙奇逢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品格德行,对清初社会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前期的“招流荒垦”、“湖广填四川”等问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与此相关联的四川“兴屯”问题,却至今受到史学界的冷遇,即间有涉及,亦多为贬抑。究其原因,除史料残缺造致研究工作的困难外,还因对有关典籍记载清代四川屯田的误解。清初兴屯,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当一个移民垦荒高潮兴起之际,爆发了吴三桂武装叛乱,全川重罹兵火之灾,中断了已从崩溃边缘转向复兴之路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导致了清代前期四川社会经济的滞后状态。尽管如此,清初四川屯垦在全国屯垦中仍居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战略意义与对四川政治、经济等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二是破坏了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盐业和制香业等,三是阻碍了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此外,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总之,“迁海”是清政府的弊政.推迟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  相似文献   

10.
<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刚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浙江布政使司(后又一度调任江西巡抚)李士桢,风尘仆仆地出任广东巡抚.李士桢,字毅可,原东莱都昌(今山东昌邑县)人,本姓姜,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始姓李.李士桢曾任盐运使、知府、太守、布政使司等职,以善于理财闻名当世,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1681~1688年),李士桢出任广东巡抚,除弊兴利,为清代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某些开创性的贡献.研究李士桢抚粤的政绩,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考察康熙平定三藩后采取的善后措施和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清初,通过思想与文化的重建运动,程朱理学重新占据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在清代的复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弥合了民族之间思想意识的鸿沟,也填补了旧的思想信仰体系崩溃之后在思想和伦理领域出现的空白。这对经历长期动乱的国家来说,对稳定社会生产关系、恢复社会基本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清初理学研究的现状明末清初,伴随着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出现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局面。今人在对那个时代的哲学史的研究中,大多只注意清初诸大家思想的研究,而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起过特殊的历史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康华 《殷都学刊》2014,(3):121-122
租佃实现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佃农按约定向地主交租,但在灾年,减租成为两者争诉焦点。在乾隆朝,减租政策与习惯相冲突。在价值上,政策维护国家利益,而习惯维护社会公平。在规则上,政策不强制地主减租,而习惯允许佃农减租;政策对减租比例无明确规定,而习惯有比较清晰规定;政策规定由政府认定减租,而习惯规定由地主认定减租。两者抵触不仅导致减租司法混乱,而且激化租佃矛盾,使佃农暴力减租成为常态,引发社会震荡,并恶化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秦晖  彭波 《文史哲》2011,(2):104-115
近代以来,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出发,对中国佃农的独立性有不同的解读和判断,真正从实际调查材料出发所进行的实证还是比较少而且薄弱的。根据近代以来对中国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的各种实际观察和调查资料,中国近世佃农的独立性并不像以往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薄弱。而佃农对于地主之依附性的存在,一则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如生产资料的不足等,二则由于知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对顺治年间的茶马制度进行了论述。唐宋以来,茶马互市作为内地汉族农业区与西北少数民族游牧区之间经济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的历程,至明代而趋兴盛。然而经过明末的社会动乱,茶产凋敝,册籍荡然,茶缺牧空,商旅裹足。清初统治者出于军事政治需要对茶法、马政极为重视,整顿和恢复茶课制度,严密管理制度,优恤茶商,以济茶运,因时调剂,以应战马之需,从而保证了茶马交易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对清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经济对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的繁荣给田园诗带来许多新的气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原野景象更加丰富和壮观.由于商品经济对文学的浸润,宋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是呈现出商品丰富、交易频繁的新经济形态.在封建租佃制的时代经济背景下,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必须下乡检校田庄,这也增加了他们接触农村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田园诗的创作,同时他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此类作品的闲适风格;佃农也开始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显示出宋诗有别晋唐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朝农民战争与其以往的农民武装斗争相比,规模和历史作用都比较大,让清初的统治阶级进一步地意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抵御,于是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团结  相似文献   

17.
军机处始建于雍正朝中期,是为集中军政大权,便于处理西北军务设立的,但是军机处的出现并非偶然.纵观历史,它实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清初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由于军机处的建立,加强了雍正的统治,因而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聪聪 《兰州学刊》2012,(6):189-192
集体抗租是一种特殊的租佃纠纷,往往采取暴力的形式与官方对抗。而官方对集体抗租的态度是严厉打击。但是由于佃农经济状况与乾隆社会的恶化,集体抗租愈演愈烈,纠纷会越来越多。清政府颁布了很多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9.
吴三桂在清初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出任云贵总督.为了解决西南民族形势复杂、社会发展极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他率先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在水西地区倡设平远、大定、黔西三府,置流官治理;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云贵地方经济,招抚流亡,垦荒屯田,开发矿产,鼓铸钱币,从而使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在以狩猎、畜牧经济为主导地位的鄂温克族社会,农业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在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其生活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鄂温克族农业经济发展原因的考察,试就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因之引起的社会重大变化等主要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农业发展的原因清初南迁嫩江流域以前,鄂温克族的生产方式是以渔猎为主,辅以畜牧,同时也有部分定居生活的鄂温克人开始兼事农耕了。当时,在其居住生活的黑龙江上游地区,除了与之交错而居的达斡尔人外,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