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探讨男女两性关系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他两性理论中理想的男女关系.本文力图展现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这种双重性的塑造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从而达到了这种理想的两性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语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性别语体.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异与男女自身存在的生物差异特征有关,也与男女两性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最为独特的地方表现在其丛林小说创作及个人思想意识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比如小说创作的主题、背景、手法中的双重性,“自我”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以及“他者”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多个文化觉醒的阶段后,康拉德从文化边缘人上升至具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的双面人,并以这种双重性思想作为自己创作的哲学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探讨其小说的两性意识的病态特征及寻找精神出路时所陷入的误区,并以此作为把握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世界的窗口,为我们疏理其小说风格演变提供部分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剖析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人物语言及文本语言两个层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造成男女两性畸形关系的深层文化根源,即儒家文化中的一夫多妻制的观念,揭示儒家文化在男女两性定位上的缺陷及其对人的"集体无意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多元的小说潮流中,婚恋小说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婚恋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男女两性作家在创作中所呈现的鲜明的性别差异。迥异的话语模式、性别立场和性别伦理标准,体现出两性作家性别观念的碰撞,其中内含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呼啸山庄>中对男女两性的疯狂言行的不同描写,来揭示小说中不仅有女性主义的思想萌芽,更有受父权思想潜在影响之处.这两种思想在小说中间杂出现,并在小说的结局处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最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传统思想作了一定的妥协.小说中父权思想与女性主义的斗争,充分反映了作者创作思想的复杂性,小说的神秘之感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8.
陈昌平的《非生意关系》,围绕着人在权力欲求中的复杂纠葛,展现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于无可奈何中败退的无情现实,揭示了权力魔杖下男女两性地位失衡的真实处境;同时,小说还反映了两性在权力较量中由征服与屈从的关系主体逐渐衍化为施虐与受虐的关系主体,并在这种享虐性心理阴影的猖狂解构下陷入迷茫性存在境遇的社会图景和异化情境。  相似文献   

9.
从唐律特别是户婚律这一角度审视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其主要内容存在着突破与遵循的双重性.唐律确定了良贱等级制度,保护了家长特别是男方家长对婚姻的控制权,从而使女性处于受压迫的不平等地位,因之女性对婚恋的追求表现得比男性更为勇敢果毅.唐传奇小说及其人物对礼法突破与遵循的双重性,使得人物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中刻画得更为生动活泼,从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代丰富而广阔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池莉是 90年代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 ,表现了人们放逐真理 ,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本文通过观照作家在小说里所展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性爱世界 ,解读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模式与历程 :本能欲望———理想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的皈依与升华 ,可窥视池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规律 ,从而可见池莉小说中情感价值取向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构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但在当前中国,许多家庭中男女两性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及其所引发的女性犯罪就是这种两性冲突的极端表现.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建构和谐家庭,是我们成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男女两性和谐.实现两性和谐,需要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目前一些法律规范中存在"性别盲点".社会性别是一种视角,通过立法中构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制度,对即将通过的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价,防止制定出具有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性的法律,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与公正.  相似文献   

14.
人神恋小说的性别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神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重要的母题,本文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人神恋小说中男女两性角色的特点、功能以及男女双方的恋爱互动方式,进而解析出人神恋小说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揭示出在小说表层情节遮蔽下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小说所反映的性别观念和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夜》揭示了一个异化世界中的男女生存图景.这个世界一切以男性的要求为准则,男性不仅是女性身体的主宰更是女性精神的主宰,女性在这种附属的状态中,沦为无价值的,工具性的存在,《夜》昭示了性别压迫的不合理,从而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男女尤其是男性思考历史以来男权中心的文化生成,从而为创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男女世界做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小说《简·爱》超越了两性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丰富了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描述了当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并深刻地预言了这种觉醒对于两性实现丰满的人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的学术意蕴对于今天的人们反思“去圣化”和虚无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抽象基元.两性角色和关系的演变也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演变.人类历史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男女两性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小说在京派小说中具有独特风格。其视角既超越于城乡两个世界之上,也超越于男女两性之上;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谐和适度,也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明朗、现代主义的人生焦虑和忧伤;既与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遥相呼应,又比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醇厚与成熟。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的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生动呈现了男女两性在性别意识上的尖锐冲突,展现了女性在这种冲突的性别意识之下的艰难生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