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社会构造的基础,传统家族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重要地位。对家族教育进行历史的考察,研究其特点,在促进学术繁荣和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原始社会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族制度,在阶级社会中发展为维护剥削阶级世袭特权的家族宗法制。殷代奴隶制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为种族奴隶制国家,周代“封诸侯,建同姓”把家族宗法组织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态。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改变,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家族宗法制度又继续适应着封建制。战国秦汉以来的乡、里、聚、邑、连、闾组织或伍、什编制,以及里正、父老、廷椽、啬夫等基层属吏,仍然代表着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家族宗法制组织的统治。历代封建皇朝不断更迭,家族宗法制却基本上以不变应万变(形式上和部分的质有所衍变,但其社会细胞的内核基本不变)。家族宗法制始终是中国古代、中世直到民主革命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特点、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家族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家族宗法制的稳定性、顽固性和不变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家族文化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王毅平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在绵延千年的以血缘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中,家族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影响和形成中国人价值观的要素,并由此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王其和 《东岳论丛》2006,27(6):257-258
党明德、何成主编的《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翔实的资料、科学的方法、朴实的语言,对中国家族教育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和研究。全书既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家族教育的产生、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又针对不同家族的特点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5.
马新 《文史哲》2004,(2):49-54
中国远古时代较为清晰的血缘关系发生于新石器时代,至文明前夜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家族体系。家族成为原始聚落中基本的社会单元与经济单位。社会分工与生产分工的家族性以及贫富分化的家族性是中国原始家族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早期文明萌发的重要基因源,由此而形成的家族间的差异以及一个家族对另一个家族的统治与拥有则构成了最早的社会政治关系,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5,(2):158-16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家族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家族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人伦秩序、道德情感与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分裂动荡,家族教育的发展、兴盛及人性的相对解放,众多妇女成为家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对象,造就了众若繁星的才女智妇;才女智妇们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从事家族内的文化教育。在官学衰微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妇女积极参与家族文化教育,对于推动家族教育的发展、妇女个性的解放及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洪棋文 《理论界》2012,(8):126-128
义门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现象,义门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有序文化。本文对义门概说、义门有序文化体系、义门有序文化与新传媒人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许祖华 《江汉论坛》2006,(2):126-130
家族的挽歌,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第一道母题,是以二元悖裂的状态构成的。这种悖裂主要表现为情与理的矛盾。正是在这种二元悖裂的状态中,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在对衰落的家族献上挽歌的同时,也献上了人的解放之歌与生命的挽歌。人的解放之歌在人的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展开,形成了“颂歌”与“悲歌”两个类别,它们分别存在于20世纪前半叶与后半叶中国家族小说中。生命的挽歌主要在生命之美、生命之善、生命之真三个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层面展开,它们的出现既是家族的挽歌这一母题二元悖裂的结果,又在客观上为家族挽歌的母题注入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家族文化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需要,今天依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新时代也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传承过程发生改变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致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日趋衰弱。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其现代社会价值,让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家族团体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最为基本的统治和教化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统治和稳定的基础。然而,随着清末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家族团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开始解体。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来说,以"三纲"为代表的等级观念、以家族为团体的统治秩序,与近现代西方理性文化主张的个人权利、自由、平等大相径庭,也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违背,因此,中国传统家族团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消亡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按照现代法学的观念, 社会不应该因为受害客体的不同, 而对犯罪主体的惩罚出现差异, 可是中国古代法律对家族内部的犯罪却有不同于非亲属间侵害的明确规定。瞿同祖先生在其名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说: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 和中国社会的基础, 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而他又在书的附录《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指出: “秦汉之法律为法家所拟定, 纯本于法家精神。……法律之儒家化汉代已开其端。……儒家有系统之修改法律则自曹魏始。”①这明确告诉…  相似文献   

13.
家族势力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本世纪开始,家族势力作为一种秩序基本上稳定的状态被打破,中国村落家族势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动荡分化的时期。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的家族势力又复兴起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利弊关系不容忽视。因此,本文着力就家族势力的复兴、存在根基、与法治的关系、与国家法的冲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原有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差序格局出现了理性化的趋势。家族在当今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一面 ,也有家族成员尽量让家族适应现行社会体制和结构以维持其生存的一面。由于对姻缘关系和拟似亲族关系的包容 ,现今的家族与传统社会中的父系家族在成分和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差别。作者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家族”和“事件中的家族” ;更关注家族成员在日常实践中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更关注在社区知识和文化的背景下 ,家族成员赋予自己行动的意义。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家族在组织形态、活动方式和外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 ,只有多点的考察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村家族的现状 ,全面了解它们对农村现代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的炮声敲响了神州陆沉的警钟,有识之上一反传统虚骄心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只是为了“制夷”,为了“制夷”又不得不“师夷”,这就是本文所谓“对抗意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正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驱使下产生,同时也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支配下付诸实施的。另外,由于师法西方是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落伍。恰恰相反,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令“四夷”臣服的帝国威望以及屡遭外族入侵却未被吞并的优越感,一时还难以使中国人从尊己卑人…  相似文献   

16.
家族研究对中国历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朝时期会稽孔氏为个案,研究家族集团历史,简述其在南朝发展中的兴衰历程,以窥见中国古代家族集团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 《齐鲁学刊》2004,1(4):131-138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从本质而言,历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历史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能力,促使其达到解决现实问题、指导社会实践、正确把握和自觉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划分为历代统治阶级内部主要针对统治者尤其是对帝王进行的历史教育、各级学校中的历史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化)活动和其他非教育活动中的历史教育等三个大的研究层次,以探讨其在目的、对象、途径、内容、功能等诸方面的特征。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发展中的“二元”格局:城乡间、区城间、性别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消除差异是中国教育政策的理念转向:教育政策要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城市中心”转向“均衡发展”;从“市场产业化”转向“公共利益性”。  相似文献   

19.
陈尧 《社会科学》2000,(4):79-80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一书是王沪宁先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理论一般分析 ,以求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乡村发展作出回答。与一般的现代化研究将政治、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不同 ,该书从家族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 ,得出了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实证的调查报告 :二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在调查报告部分 ,本书选取了较有典型性的 15个自然村落 ,对这些村落的历史演变、家族构成、正式组织状况、家族内部的权威构成与互动、家族与外界…  相似文献   

2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现状解读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需要认真考量。重新认识和思考大学德育目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大学德育目标的传统定位就是培养“学校人”。所谓“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目标的“学校角色”。而这种“学校角色”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学校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应该成为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所谓“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