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永明 《南都学坛》2012,32(3):69-70
南阳文化对南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孕育和滋养了历代南阳文学,历代圣贤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南阳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精神,藏量丰富的文化遗存激发了南阳作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曲艺为南阳文学提供了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浓郁的盆地文明和乡土气息促成了南阳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末伦是一种从带宗教色彩的巫事曲调中脱胎而来的民间曲艺,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末伦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巫婆唱调脱离巫事活动变为末伦历经了一个“‘末能’——‘末呢’——‘末伦’”的发展演变过程,壮乡的巫事活动、土司制度和壮族人民的歌舞天赋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3.
马奇 《南都学坛》2009,29(3):67-68
南阳大调曲是一种曲牌连缀体的曲种,题材广泛,曲牌多样。其中取自"三国故事"的篇目多采用通俗易懂、多姿多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配之以独具特色的曲牌音乐,雅俗共赏,既普及了"三国文化",又促进了南阳大调曲的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小兵 《南都学坛》2012,32(3):135-136
<正>一、南阳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南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河南省西南部,优越的山水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文化、汉文化(汉画像)、明清官署文化、传统戏曲,玉雕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为结构的具有鲜明南阳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构造体系,为南阳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战略性资源基础。1.文化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2.2亿  相似文献   

5.
苏州评弹是我国极富盛名的江南地方民间曲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地代表性艺术形式.历史上,评弹曾作为民间艺人的安生谋命手段,它虽不具有主流文化的正宗血统,但却始终与文人文化和民间俗文化保持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因而它一直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路径.书目文本传承在苏州评弹的文化传承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其形成、演变、创新、发展、延存、保护的重要见证.揭示评弹书目的传统传承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珍藏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文场是民间曲艺、戏曲的代表作,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审美内涵,其雅俗共赏的表现特征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形式,使其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仍然散发出魅力和价值.在面临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时,应立足"保护"以更好传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保护的对策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是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曲种。文章以前人成果为鉴,补前人收录之缺,是对此前百年来清代八旗子弟书曲本进行的一次系统爬梳整理。通过曲文补遗,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子弟书稀见文本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8.
河湟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弦、越弦等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曲艺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百多年来,传承方式单一,本土化过程明显。近几十年来,河湟民间曲艺经历了阵痛,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本文在对青海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平安等地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进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并结合目前河湟民间曲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常德丝弦植根于湖湘文化沃土之中 ,是中国民族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上承唐代变文 ,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演变发展 ;它以灵活、快捷、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展示时代风采 ,为推动历史进步 ,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 ,特别是为传承中华优秀艺术传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喜乐"是流传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一种古老民间歌舞,融舞蹈、杂技、曲艺、民歌、戏曲于一体,据考证形成于清末。因扇鼓既是主要乐器,又是主要道具,因此"喜乐"也称"扇鼓"。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不仅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更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傩"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滚滚长江水,养育一方人。南京这座古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十朝古都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印记。在众多的历史积累中,白局这一古老的曲艺应运而生并流传至今。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最有特色的南京地方剧种"、"南京话活标本"。白局形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陵川书鼓砖雕产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陵川县境内最近发现的两千余块书鼓砖雕艺术图案作品,是中国境内首次在以县为单位的地区发现的传统曲艺曲种与砖雕工艺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在清代时期的曲艺兴盛提供了佐证,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砖雕工艺在本地区曲艺兴盛的情况下转化为一种民俗事象之成因提供了前提。文章从陵川书鼓砖雕形制概念、书鼓说唱在本地兴盛情况,书鼓说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砖雕艺人和本地说唱与民众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阐释,以期对此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揭示、研究提供前提和可资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路程 《中华魂》2013,(22):59-59
据悉,大致形成于消嘉庆初年、传承300余年的南昌清音正筹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清音是汀西民间曲种之一,发端于明代嘉站万历年间,大致形成于消嘉庆初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和一般曲艺相比,南日消音表演形式更丰富,有说唱、有扮相,乐队有二胡、扬琴、川琴,演员用“南昌官话”演唱。  相似文献   

14.
李萍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1):103-106
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流传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西南边境特殊区域,开发末伦文化产业对其流传地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丰富地方特色产业阵营;其次,有利于实现末伦自身的传承发展;第三,有利于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第四,有利于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和肇庆的历史一样古老的民俗共生的八音班,约产生于清中叶。它综合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虽然它与民间曲艺有些相似的特征,但归入民间器乐乐种更为恰当。自从它产生以来,就与民间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正是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它在没有任何外来的经济支持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音乐体现了它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围绕民俗为当地人提供的服务中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4):53-56
在河南南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屈原的故事传说,反映了屈原文化对该地区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南阳屈原故事传说主要塑造了屈原忧国忧君、忠言直谏、同奸佞作坚决斗争的忠臣形象、爱民如子的官员形象、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民众的保护神形象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有些形象是历史上的屈原应该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则是民间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间根据自己的理想演绎出来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为楚人后裔和楚文化发祥地的南阳民间对屈原的敬仰与爱戴。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6,(2):98-100
南阳精神有特定的内涵,是由南阳移民精神、"编外雷锋团"精神、南阳农运会精神、南阳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精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或类型所构成和体现出来的,构成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在南阳精神生成中,爱国主义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南阳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党和政府的引导与培育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政治保证。大力弘扬南阳精神,有利于培育南阳社会文明新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南阳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南阳文化的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扬州清曲的源头最早可到元代的小唱。其后它不断的吸收地方俗曲民歌的营养,逐步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曲种,并进一步影响了其他20多种戏曲曲艺形式。  相似文献   

19.
去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出应在文科大学中设立曲艺系,为储备和培养曲艺学术的专门人才,恢宏曲艺领域的科学研究。我对这一提案颇感兴趣,但因会期短促,未能多作讨论。现将我的浅薄见解提出,以质诸曲艺界人士,并供高等学校和文艺界领导采择。一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经过广大人民和艺人通力合作,不断发展壮大,才形成这一独特的文艺形式的。所谓“独特”,是指外国没有象中国曲艺说唱如此的丰富多采,曲种如此的繁多。中国是一个地区广阔、民族众多的国  相似文献   

20.
<正> 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有一座与其美誉相匹配的民间歌谣宝库。其数量之丰富,流传之广泛,思想之深刻,艺术之完美,作用之巨大,都是其它文艺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南阳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象采宝人一样,把灿若繁星的民间歌谣挖掘出来,付诸文字,留存今人和后人,也把对民间歌谣特点的分析,发展民间歌谣的现实意义诸类理论问题提出来,以“吹糠见米”的精神,在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里留下我们初涉的浅浅的脚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