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与沈从文都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乡土是他们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理解了这一主题就可以很好地解读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文章通过对他们乡土主题的比较,分析他们乡土观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乡土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3.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从逃离农村到回归乡土,《山南水北》确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其时代意义,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学是一种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英国作家哈代素以乡土小说而闻名,乡土情结贯穿了其作品的始终。哈代小说中的深厚乡土根源和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哈代的乡土精神和小说中所呈现的乡土风貌,展示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质。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朵不朽奇葩,他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所处时代的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别,对其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倡导生态文明、践行绿色意识的今天,既可为当下的绿色写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增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态意识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一般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和理想乡土小说,文中试图从形成的原因、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这四种小说形态作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萧红和布勒特·哈特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情结,表现在作者对本土生活中小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上。作家把个人的乡土情结升华为对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当下阅读其作品,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被遮蔽的艺术真实,并在思考中深化对萧红和布勒特·哈特作品主题及其乡土特色的体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都市化倾向,吞噬着文学的乡土内容和乡土经验。在人云亦云的所谓后现代鼓噪中,作家如果不是匍匐于古老乡土之上,而是寻找虚无缥缈的都市神话,那么,他的作品将无法压倒都市的无病呻吟、彰显来自底层生活的审美想象。无论是表现都市题材还是展示乡村生活,只有探索和呼唤人性的作品才是文学的本质,才能真正成为艺术。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对侗族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以侗族作家为例的少数民族作家,往往执着于在作品中书写乡土生活,而这种书写,是与延续族群记忆密不可分的。侗族作家在乡土中寻找记忆,在记忆中发现族群,在族群中体认“书写”的使命,在书写中回归乡土,是因为乡土的记忆里蕴含着族群体验,而书写则是自我回归族群、延续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但他那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却在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对湘西文化风俗和自然美的世界,作了系统地、整体性的描绘,而且在整个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鲁迅影响下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着力于对丑的暴露,而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却侧重于对美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潘颂德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已由吉林省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潘颂德同志经过多年的研究,从乡土诗歌作品的实际出发,从史的角度初步勾勒了我国现代乡土诗的发展轨迹,对五四以来涌现出的乡土诗人及其诗作作出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价,其中有不少新颖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共分四章: 第一章滥觞期——五四时期的乡土诗第二章充实期——二十年代的乡土诗第三章发展期——三十年代的乡土诗第四章丰收期——四十年代的乡土诗在一章中主要介绍了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的乡土诗。处于滥觞期的现代乡土诗主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显学"农民问题研究的映衬下,纯粹的乡土叙事(民工题材除外)显得较为沉寂。但优秀的乡土叙事作品仍不时出现于各大期刊。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书写:一、乡村权力批判和国民性批判;二、乡村/城市的二元对立及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追逐;三、对区别于传统乡村想象的丰富醇厚的乡土之美的挖掘。三大主题共同构筑了近年乡土叙事的坚实基座。  相似文献   

13.
台静农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乡土派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皖西北乡镇极其闭塞落后的生活,描写了记忆中困苦麻木与无奈的民众的酸辛和凄楚,他以其朴实、单纯、凝炼而又带有忧伤的风格对乡土题材作了较深远的开拓。鲁迅对他的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争着写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①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善于把独特的表现手法与其作品反映故乡小镇人民在野蛮的封建习俗中的不幸命运这一思想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小说独特的结构方式的设置、展示式…  相似文献   

14.
伊凡·蒲宁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以其创作与文本分析为基础,并从自然植物、自然动物、农民和童年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深情。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不孤》通过塑造两代乡绅形象,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极具湖南特色的民俗生活,更试图追寻乡土伦理的生存机制、探寻传统文化之根。一方面,其乡土伦理通过作品中民俗生活的描绘得到了外在化展现,以两位乡绅主人公对于传统精神的坚守对乡土社会进行“常”与“变”的剖析;另一方面,其通过展现乡土伦理消解与重构的过程,试图在传统乡绅缺席的当代中国乡土社会中,重新构建起一套“德性”体系,在求善寻美的路途上重新找回素朴之风。  相似文献   

17.
赵本夫在江苏丰县生活了将近40年,他的作品多以自己生活过的土地为创作背景,内容以四省交界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为主,时常把那片土地上的风俗文化作为写作对象,小说中大量方言词的运用,形象地展示了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精神文化及风俗文化,同时也有意识地将乡风民俗作为文学的审美对象,使其作品呈现出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创作主体因乡村逐渐被城市化进程裹挟,乡土本位意识呈现出紧张状态。对近年几部有代表性的乡土叙事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紧张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作主体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困惑和焦虑;而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最为典型的方式是在作品中强化乡村的生态意义,以"野地"与"城市"作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19.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对乡土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鲁彦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立足于浙东这块热土,从人物形象上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写出了在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也描绘了在此环境下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