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凌  凌皆兵  李建 《南都学坛》2002,22(2):10-12
阴阳思想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在汉代画像石上主要表现在日月画像、伏羲女娲画像、星辰画像、社会生活画像、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等五种画像上。它既有朴素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一面 ,也有神学、谶纬迷信合流的荒诞一面。研究阴阳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表现 ,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汉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虎吃旱魃>汉画像石数量并不多,只在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南阳汉画像石墓及登封中岳汉代石阕发现少量画像,但是极具研究价值.这些汉画像石均以"老虎食女人"为主题,画像中的老虎皆凶猛异常,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或者全身赤裸,身形羸弱细小.  相似文献   

3.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出土甚多。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画 像石画像砖成就最高,个性也最为鲜明。山东画像内涵深厚;南阳画像奇诡浪漫;四川画像则轻松灵动。认真研究、 学习、借鉴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 一南阳汉代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到东汉末年已彻底衰落下来。我们从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中可以发现:从西汉中期到西汉末期,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建筑规模较小,墓形为方形和“回”字形,画像内容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怡村 《南都学坛》2006,26(5):14-15
在南阳汉画像石天文图像中,对于“嫦娥奔月”图的定名存在争议,从画像的故事象征意义、画像造型、墓葬图像配置、古文典籍等方面考释,该幅画像仍应维持原名。  相似文献   

6.
柳玉东 《南都学坛》2023,(2):118-124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1975年年,成都市文管处在市西郊曾家包的两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和画像砖。其中二号墓葬出土的两扇墓门,内外均有石刻画像。这些画像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风俗习尚和墓主的身份及生前生活的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现试就画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8.
董永传说流传两千余年,武梁祠董永事父汉画像是现存研究董永传说的最早图像资料。此画像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画面故事虽然已基本阐明,但对其中部分图案的解说仍存在争论。对比南阳汉画像以及武梁祠画像中的各种熊图案可知,汉画像石熊形图案有固定的造型图式,武梁祠董永图中左侧之兽不符合汉画像石里常见的熊图式,可识别为大象造型;结合汉代仙人羽化的观念,可论证武梁祠董永图中董永右上方之图案虽是仙女,却以飞鸟的形态出现,此鸟配合董永左上方的大象,组成了董永孝行感天,"象耕鸟耘"的图案。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发现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已多达12个省区130余县,计石近5000块,画砖多不胜数。给我们详细研究汉代画像的风格特征,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资料。我国的汉代画像集中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北部和江苏徐州地区。从数量上看山东、河南两省发现画像石最多,河南、四川出土画像砖最多,从时间上看,河南出现画像砖和画像石最早,从产生到消亡约有五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出土汉画像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汉画像的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普查、清理,出版汉画像石总集,召开汉画国际研讨会,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电视传媒平台,构建汉代文化圈等几个方面对汉画像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汉画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画像石(砖)墓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式,“墓门”相当于建筑形式的“大门”,“车马出行”画面出现在墓门画像之中,其由“行为趋向”而展示的构图意义,必然与“墓门”及“墓葬”所象征的“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联系在一起。墓门画像中的“车马出行”画面表达了墓葬主人向着生命“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而“回归”的愿望和企盼,同时也昭示着这种“回归”的完成和实现。如果将画像石(砖)墓视为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的话,那么,墓门画像则可以看做这个“叙述结构”的“开篇”或“序言”,而门楣画像或具有“点题”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5.
画像石(砖)墓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式,"墓门"相当于建筑形式的"大门","车马出行"画面出现在墓门画像之中,其由"行为趋向"而展示的构图意义,必然与"墓门"及"墓葬"所象征的"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联系在一起。墓门画像中的"车马出行"画面表达了墓葬主人向着生命"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而"回归"的愿望和企盼,同时也昭示着这种"回归"的完成和实现。如果将画像石(砖)墓视为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的话,那么,墓门画像则可以看做这个"叙述结构"的"开篇"或"序言",而门楣画像或具有"点题"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是一种具有"纪念碑性"的文化风物,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济南大学珍藏的汉浮雕与汉画像具有重要的价值,羊瑞浮雕象征吉祥、体现人伦、代表祈愿、呈现图腾;鱼画像象征多子多孙,双鱼图领先太极图,白鹭衔鱼图引发性的隐喻;朱雀图、白虎图、青龙图表现出传统的"四灵"或"四象"信仰。汉浮雕与汉画像既是历史文物又是图像文献,既是艺术珍品又是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8.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诸多方面,并为国内外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虽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画像》为题,但难以概全,仅述及刻勒较多的天体方面,并把重点放在过去一些有关著述中定名失当或释错的神画像上,略作谫探。  相似文献   

19.
试析汉画中的《雷神出行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雷神出行图》在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山东、南阳及徐州等都曾发现过。本文试就此类画像作一粗浅的分析。 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后石室第三石第二层画像的内容是:画左部有一车,以云气为车轮,车上前后各树一鼓,舆中乘一人,右手持槌作击鼓状,车前有五人用两根绳子牵引车子前进。车后有一人张口吹气。画右部有一双首龙拱成的“龙门”。龙门之下有一人举锤持凿,双脚踏在下面跪伏于地的人背上,似欲凿击跪伏之人。龙门正上  相似文献   

20.
<正>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珍贵的乐舞百戏画像,它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切地再现了汉代辉煌的音乐成就。这些形象化的音乐史料,为我们研讨两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状况,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仅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已发掘并确认的乐器为基本,拟就汉代民族乐器的种类、乐队组成情况及其特点等,作些初步探索,以求抛砖引玉,把南阳汉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