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俄国的世界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东方。其战略目标是独占中国东北并与日本争夺朝鲜 ,称霸远东。其战略方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给西方以和平 ,给东方以战争。由于沙俄政府无视日本的扩张要求 ,一意孤行地推行其东方战略 ,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在战争中惨败。迫使俄政府对其东方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出现了由与日本争夺朝鲜、独占中国东北 ,转变为承认日本独占朝鲜、与日本瓜分中国东北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时期,西奥多·罗斯福在日本与俄国之间推行"均势"政策,以期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利权的垄断,让美国"利益均沾".为把日本势力引进中国东北制衡俄国,罗斯福没有咨商清政府就私自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主动抛弃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两项原则之一的"中国完整"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美国对朝鲜的政策由"不干涉"政策转为"放弃"政策,即把朝鲜推给日本,使其任意践踏朝鲜的主权。其实质是一方面支持日本去对抗俄国,以防止其独占中国东北;另一方面让日本满足于独占朝鲜,以便保住美国自己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同时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6.
一九○○年夏,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时,沙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一箭双鹏的政策。一方面伙同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津京,镇压义和团运动,乘机取得“共同利益”;同时又以“护路”为名。出兵并占领我国东北,以便取得俄国的“单独利益”。正是在这个时候“俄国资产阶级已拟定在满洲成立‘黄俄罗斯’的计划。”它的目的就是要将我国东北变为俄国的“黄俄罗斯”。沙俄政府为实现这个计划,从一九○○—一九○四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先后向清政  相似文献   

7.
沙皇俄国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沙俄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由同日本帝国主义拚死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一变而为紧密勾结,奉行所谓“联日政策”。沙俄政府为什么要改弦更张?“联日政策’的作用及其性质又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延吉地区的侵略。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演变这一角度,分析日木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过程。  相似文献   

9.
1917-1923年这一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由立国未稳到日趋巩固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时期.由于苏俄远东政策服从服务于苏俄的欧洲政策,所以随着苏俄国内情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苏俄远东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暂时性.它体现了"推进世界革命与维护俄国利益"这个困扰着苏俄外交政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本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俄国南下与其争夺朝鲜半岛的利益加速了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的步伐,也导致了日本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借由"壬午军变"、"甲申政变"、"巨文岛事件"的解决,进一步宣示了其对朝鲜的宗主权,加强了中朝关系的紧密性。日本丧失其在朝鲜半岛的主动与"先手"地位,不得不通过战争实现其侵略野心,中日战争遂不可避免。一般认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天然对立以及在朝鲜半岛的角逐更是其深层原因。在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上与日本有同样利益的俄国,在默认朝鲜"独立"之余,坚决反对日本势力涉足中国东北。甲午战争结束后,就辽东半岛的割让与返还,原本以朝鲜作为争夺焦点的日本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1.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吞并辽东半岛,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日本知难而退,放弃辽东半岛。这一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也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变化,日俄争夺东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试点”移民及其失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利权.为了防御俄国的报复,巩固和扩大在华势力,日本从1905年开始,到1931年为止,策划并实施了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试点”的侵略活动.尽管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地推行其移民侵略计划,但由于日本资金匮乏无力投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差悬殊,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中国人民和东北当局的抵制、反对等原因,致使日本的“试点”移民侵略计划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3.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插足中国东北,在日俄战争前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试图均沾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在日俄战争期间帮助日本、在战争后期积极调停斡旋,促成日俄和谈。在日俄战争后,又企图染指东北铁路。然而随着一系列铁路计划的失败,标志着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消极保守的姑患路线的破产。  相似文献   

15.
关东军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的一支殖民军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我国东北,灭亡中国的工具。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严重威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是日本的战略总预备队,它们妄想凭藉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有利的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剖析美日围绕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而产生的利益对立,探索美日冲突的源流。 一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权益,是于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沙皇俄国而承袭的。日俄战争前的数十年间,俄国通过1896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御敌互助条约》而获得在“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的权利;1889年3月,俄国又通过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及同年5月中俄间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获得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的租与权,租期25年。上述条约并规定在租借地之北,设立中立区。后来这一中立地区几乎包括了除租地之外的整个辽东半岛。俄国在条约中另获得修建南满铁路的权利,中国清朝政府并允诺在该路经过的地区,不将铁路利益让与别国,从而使东北南部成为沙俄独占的投资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突然袭击了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十日双方宣战,由此开始了以中国东北境内为战场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直至一九○五年九月五日,经美国斡旋,签定了《扑次茅斯和约》方告结束。从日俄双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后果上看,都充分暴露了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领土,侵略我国东北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 ,日本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东北部 ,进而吞并全中国的“大陆政策”。为此 ,日本与沙俄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战胜国 ,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的权益。设立满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作为伪装 ,执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9.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20.
日俄战争后,远东的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昔日与日本兵戎相见的沙俄在远东开始与日本逐渐接近,并且在相互利用、共同侵华的基础上建立了协调关系。推动沙俄政府改变对日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