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他创作的五首陕北民歌钢琴曲中最出色的一首。整个作品由复三部曲式构成,第一部分采用了民族调式商调式写作,第二部分由变奏曲式写成,第三部分用了动力型的再现手法。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织体、和声运用、情绪表现上的细腻。  相似文献   

2.
中国钢琴曲《涛声》是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中的第四首,这部钢琴组曲被誉为中国钢琴音乐在新时期的一个里程碑。本文通过对钢琴曲《涛声》的曲式结构、旋律的分析探讨了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手法,希望能使演奏者对这首钢琴曲有全面、客观、详细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演奏中国钢琴曲。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创作的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中国钢琴作品中优秀的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选入"全国高师钢琴基础教程",同时也是全国钢琴考级八级的指定曲目。著名钢琴家约·霍夫曼曾说过:"只有极细致地研究一首乐曲,才能找到它正确的概念与处理的答案。特定作品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唯有乐曲本身的内容才能提供这些知识。"《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由主题及八个变奏组成,作品的核心是表现矛盾的冲突与斗争,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反压迫求解决斗争历史的一个缩写。全曲可分为三个大部分,带有三部曲式的特性。第一部分,苦…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艺术这一概念应涵括中国曲创作、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三方面 ,其核心是钢琴曲创作。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源与中国音乐一脉相承 ,悠远流长。钢琴从清朝传入中国到 1934年第一首钢琴曲问世 ,旨在初探这种源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在中国的萌牙到最初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钢琴音乐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作曲家们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黎英海先生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通过钢琴对古筝、扬琴、萧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让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在我国的钢琴艺术作品中,有很多曲子是利用中国的民歌民调和创作歌曲的曲调进行再次创作的。本文以民歌《绣金匾》改编成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为例,对改编的《绣金匾》钢琴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作品结构和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钢琴艺术耍在世界钢琴音乐宝库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需要有一扯能体现民族风格的高水准的钢琴作品。王建中先生是我国为教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创作成就当中.他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曲创作史上,又尤有特殊地位。本文分析了他的三首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点、艺术手法和艺术魅力,并对王建申钢琴作品的中国韵味、民族风格进行简单的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钢琴音乐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11.
《春舞》是著名旅美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作品民族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形象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通过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奏分析上对钢琴曲《春舞》进行分析,使人们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电影对陕北民歌的两次演绎和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集中的对于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现象,先后在银幕上出现了"红色陕北民歌"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及其全社会流行热潮;与此对应,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又对中国电影的审美特征、文化指向具有反向渗透和影响作用.两者互动融合生发,最终塑造和建构了特定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当代性、大众性,并在当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全球化视觉文化语境下,这种大众电影与民族艺术文化互动传播的现象与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钢琴,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优秀成果。我国是具有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无尽能力的国家。中国钢琴曲对西方钢琴音乐而言,是一种新的钢琴音乐;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又是一种新的中国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提出了对多声思维的客观要求。中国钢琴曲创作成果,是中国现代音乐多声思维创造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历程说明伟大的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并创造自己新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咏叹离别之情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色上,钢琴曲与古曲在标题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及相同的意境。钢琴曲以叠奏式结构原则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思念之情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独特的钢琴艺术形式中体现了"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中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钢琴家、作曲家。本文以王建中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的《猜调》为研究对象,着重于音乐创编技法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钢琴演奏中民族音韵表达方面的探析,意在窥探王建中早期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民族音乐钢琴化"道路上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8.
缘起于音乐学研究的声音景观,由于关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声音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中国重要的声音景观———陕北民歌的传播历程进行梳理,作者发现,陕北民歌由一个与陕北地方关系密切的声音景观,在演变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其地域分布迅速扩展到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陕北民歌表面上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但实质上,藉由唤起人们对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地方意象的记忆,陕北地方在陕北民歌地域扩展过程一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赶牲灵》这部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真实性、民间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其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浓厚的陕北方言。从方言表现了陕北人特有的人文地理以及陕北人豪放亲和的性格两方面来说明。二、信手拈来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吐露出人们的内心情感,还表现了陕北人投身革命的热情。三、应时应景的陕北说书。陕北说书历史悠久,不仅应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20.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活动和陕北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生活真实写照。陕北曾以丰富的陕北民歌闻名全国,以激昂的陕北民歌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新篇章。如今时代在发展,陕北民歌却一直在传统边缘停滞不前,并逐步丧失其功能性。所以要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发展陕北地方特色就必须重振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