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兵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175-176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中的设计,作者始终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追求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别出心裁的装饰所带来的情调和趣味,并且设计创新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设计眼光和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理念,其思维观念对现代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佟子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3):74-79
"尖新"二字,历来在文学上褒贬不一,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论的"尖新"与"纤巧"之义等同,区别于一般文学理论概念,具有新奇巧妙、生动不陈腐等意蕴,趣味十足,令人眉扬目展.以《风筝误》为例,"尖新"主要具有关目之新巧,叙事结构之精密,喜剧语言之机趣畅达,人物形象之鲜明可感四个方面的含义.李渔所推崇之"尖新""纤巧"立足于戏曲文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两个形态,同时与《闲情偶寄》其他创作细则如"脱窠臼""戒荒唐""贵浅显""重机趣""语求肖似"等要求有着紧密联系,具有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杜书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作者在《凡例》中的表白半是矫情、半是真言。矫情者谓李渔出于避祸目的,故意说给当政者和正人君子者流听;真言者谓在艺术形式和审美作用方面,李渔真想避免“庄论”“正告”而用“闲情”笔调以增文章魅力。他继承明代“性灵”小品传统,着意言事、抒情,使《闲情偶寄》成为一部用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以轻松愉快笔调写成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著作。取代一般理论文字的书卷气甚至道学气的是该书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和浓重的“市井”气、“江湖”气。该书内容丰厚,力戒陈言、追求独创,影响甚深甚远,版本繁多,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4.
宋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李渔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戏曲家、诗人,但同时他也是个会享乐生活的人,尤其是传世之作《闲情偶寄》为我们昭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显示了他独树一帜的个性和前卫的生活意识思想。本文就是从他的这部书中,挖掘出李渔思想的超前意识,体现这样一个不走仕途之路的布衣文学家所闪出的奇特光亮的现代意识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明清美学是中国美学之集大成者,是中华古典美学的最后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文化最突出的成就是小说创作。《红楼梦》则正是这一片丰美土地上滋生出来的一朵文学奇葩,它在小说构建上可能受到了《金瓶梅》的影响,但在美学思想方面则更多看到的是明清美学家,尤其是李渔的绰绰身影。 相似文献
7.
祖秋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9-31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8.
刘晓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61-63,66
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更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全新角度,即叙事学角度.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李渔认为,叙事艺术的中心问题是整个故事如何围绕一个关键行动展开.李渔的观点在今天的叙事艺术研究中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闲情偶寄》肯定戏曲文体特有的叙事性、舞台性,是戏曲编剧技巧、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进,也是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的新创。他将戏曲与“史传诗文”并列,抬高它的文体地位;更从形式、创作、功用等方面说明戏曲是“绝大文章”。他从创作的角度,强调戏曲文体服务于舞台演出的目的,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又从戏曲叙事性的角度,要求“结构第一,一人一事”。李渔发展了王骥德“大头脑”、金圣叹“一人”“一事”等意见,强调戏曲创作要有吸引观众的新奇故事,能够收到深入大众、劝善戒恶的传播效果,并将“一事”引申为戏剧的核心事件及引发后续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重要关键,深入到了叙事和戏剧的本质。史传叙事思想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重视,也是李渔戏曲批评的理论来源。李渔称戏曲与史传“同源而异派”,客观上将戏曲纳入叙事文学的轨道。又将叙事批评的“人情”“物理”概念引申到史传及其他传统文学,肯定了戏曲这种俗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这显示出李渔以戏剧为本体、以登场为目的、以演出效果为标准的戏剧观构造下的戏曲理论超出一般文人戏曲思想和评论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陆庆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2-35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 相似文献
11.
施春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4-59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12.
列斐伏尔是日常生活理论的开拓者,李渔是编撰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指南"第一人。两人都把视野投射在日常生活的新天地,发现了其中的美、其中的艺术。不同的是,列斐伏尔是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拓展、运用到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寻求人摆脱异化之路;李渔是要告知人们如何简便实用、科学有效地安排生活起居事宜,进而享受生活的闲情和惬意。 相似文献
13.
杜书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76-81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洛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55-55
清代戏剧家李渔把竹笋提到“蔬食第一名”的高度,他在《闲情偶集·饮馔部》中说:“凡食中无论荤素,皆用竹笋调味,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 以上所引,见2004年3月5日《江南时报》A24美食休闲版《古今名人赞春笋》一文。 但所引书名似有误。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所著《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篇目是精彩的随笔或小品,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无疑是一部寄情之作。清代余怀写有《闲情偶寄… 相似文献
15.
曲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1):63-66
陶渊明的《闲情赋》这样热烈地、坦白地歌颂爱情的作品,在古代文人创作里,实为不多,把她说成淫诗,打入冷宫一千四百多年是不应该的。《闲情赋》既不是艳辞淫诗,也不是“忠臣恋主”;她不是美玉中的微瑕,而是众多美玉中的和氏璧 相似文献
16.
张中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25,70
考察《夜雨寄北》“巴山”所指,须辨析唐诗中“巴山”“蜀山”用法及唐剑南东川之历史地理。《全唐诗》所涉“巴山”约三分之二指古巴地之山,约三分之一指川北之巴岭,即巴蜀经汉中往返关中所经大巴山脉西缘。但目前所知李商隐行迹,没有初秋由巴蜀经汉中返关中的记载,所以巴岭之说缺乏依据。今影响最大的“泛指东川(今四川东部)一带之山”说则误读了唐代地理,唐剑南东川辖区在今四川之中北部、中部、中南部、重庆西部而非“四川东部”,今四川东部中晚唐时属山南西道,今重庆东部属荆南。综合考察,唐诗中的“巴山”除少数指川北之巴岭外均非确指,而多用以区分巴、蜀、楚等地域与文化或羁留之地。但兼具“巴山”“夜雨”“秋池”,尤其是极易触发羁旅中诗情的“相思”题旨等诸要素集中之地、唐时李商隐任职的剑南东川所辖渝州之缙云山,仍最可能为李商隐创造文学典型的触发地或原型。 相似文献
17.
李会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4):491-495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表达了相似的贞洁观念。但是,对于女性身体,两个民族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李冰心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0-43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诗》小序中有一段:"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这是小序中对《诗经》的介绍。历来注家对其解释较少,本文试图探求《汉书·艺文志》中哪些部分为刘向所写,哪些部分为刘歆所写。 相似文献
19.
顾文若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0):170-172
“新秧歌运动”是在抗日救亡语境下产生的一场文艺运动。作为改版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纸,《解放日报》在新秧歌运动的发起和促进及宣传报道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原的《牛鬼蛇神》首先是一部向"先锋"致敬的小说,其次也具有"新自传"小说和"神实主义"小说的因子。中国先锋小说深受域外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的驳杂影响,而"后先锋"小说试图整合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走向一条自由创造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